【政局】美國總統特朗普的4月2日「對等關稅」死線迫在眉睫,他周一(3月31日)表明已就其口中所謂「解放日」方案拍板,但未透露更多細節。美國財長貝森特同日確認,特朗普會在美東時間當日下午3時(香港時間周四凌晨3時)公布「對等關稅」內容。白宮昨表示「對等關稅」措施一經宣布將即時生效,而汽車關稅則將按原定計劃周四(3日)實施。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周一還向特朗普和國會提交年度外國貿易壁壘評估報告,被視為特朗普關稅打擊對象風向標。報告羅列59個貿易伙伴損害美出口或公平競爭的關稅或相關法律和政策,以中國篇幅最大,且被指控未履行購物美國產品的承諾和其他涉及制度改革的「更重要承諾」,以及以中國市場為助力,在特定行業優待中企搶攻全球領導地位。
美財長預告周四凌晨公布方案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周一發表每年一次的「針對外國貿易壁壘之全國貿易評估報告」,檢視美國眼中在59個貿易伙伴的市場中所面對的貿易壁壘政策和法規,包括平均適用關稅稅率、糧食安全法、再生能源要求和公共採購規則等非關稅壁壘。
中國是這份報告的焦點,在合共397頁的報告文本,中國的部分佔多達48頁。報告首段即提及在「特朗普1.0」達成的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指北京只履行部分協議條文,卻迄今仍未履行部分「更重要的承諾」。以農業為例,中方在農產品進口確有重要改革,但在農業生物科技和就飼養豬牛使用瘦肉精進行風險評估等「更重要承諾」則未有落實。
報告還指官方貿易數據顯示,中方購買美國貨物和服務的金額遠低於在貿易協議上的承諾。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學研究所在2022年統計指,中方原承諾在2020年和2021年合共購買5024億美元的美國貨物和服務,但實際金額只有2888億美元,即承諾的57%。當時《紐約時報》引述中美官員的說法,指購買不足是由於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包括工廠停工、運輸中斷和消費者需求波動等,而且有美國製造業勞資代表指出,購買大宗商品從來無法真正解決美中貿易關係不平衡。
中方未即時回應 歐盟澳洲拒讓步
報告其後將矛頭指向中國的「國家引領、非市場貿易體系」,點名指控中方「不公平和反競爭」的本土創新政策方式,指其首要目標是在中國市場透過任何可用手段以中國的科技、產品和服務取代外國的競爭對手,建立中企在中國市場的主導優勢,其後利用這點作為跳板,再主導全球市場。報告點名提到中方「2025計劃」中的10個戰略行業,包括先進資訊科技、自動化機械工具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設備和新能源汽車等。
北京暫未回應報告指控,惟部分美國貿易伙伴迅速回應。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昨表示願繼續跟美國談判,但如有必要,歐盟「有強力反擊計劃」。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針對報告批評的澳洲新聞媒體議價法、製藥、生物安全等範疇,表示在其任內「沒有商議餘地」。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表示,在密切分析報告以便制定應對措施及將就關稅繼續跟美方協調溝通。
美媒指基本徵20% 按行業國家加碼
外界如今關注特朗普最終會採取怎樣的方式落實其念茲在茲的「對等關稅」,其中白宮發言人萊維特周一表明新關稅將「以國家為基礎」。《華爾街日報》周日指白宮幕僚建議方案包括對幾乎全部進口貨物統一徵收20%關稅,另對特定行業或國家徵收更高關稅,作為迫使貿易伙伴下調關稅或修訂貿易政策,或打擊偷渡販毒等其他問題的談判籌碼。
(紐約時報/環球時報/路透社/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