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住屋難以負擔已成為多國政府的頭痛問題,美國亦不例外。民主黨總統參選人紛紛把資助低收入租戶及鼓勵興建可負擔房屋列入政綱。
全美逾50萬無家可歸者
美國房屋及城市發展部(HUD)調查指出,去年全國有超過50萬人無家可歸,近1100萬個家庭需以逾五成收入支付房租,被迫減省飲食與健康等需要的開支,無法居於理想校區或工作機會較多地區的民眾亦達數以百萬計,房屋供應短缺被視為主因。哈佛房屋研究聯合中心估計,美國需要每年額外興建25萬個房屋單位始足以應付人口增長。
多名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分別提出不同的房屋政策紓困。其中新澤西州參議員布克(Cory Booker)、前HUD部長卡斯特羅(Julian Castro)及麻省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均建議聯邦向地方政府施壓,加緊市值房屋發展。其中布克及卡斯特羅認為聯邦應要求地方政府改革土地用途管制、放寬建屋限制後才能獲得基建資金,以確保地方政府為人口增長制訂合理規劃。沃倫則提出向推動土地用途管制改革的地方政府提供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的資金補助,令較多高收入、低密度房屋的社區有誘因改變。
冒險得罪選民金主 促增房源
各參選人亦提出加強房屋補助計劃。加州參議員賀錦麗(Kamala Harris)提出向收入逾三成用於租屋的人士提供稅務減免,估計成本約為每年930億美元(約7250億港元)。卡斯特羅則建議向任何收入少於本地入息中位數50%的家庭提供房屋資助券,又向任何入息介乎中位數50%至100%、且租金開支超過收入30%的家庭提供稅務減免。另外,沃倫、布克等4名參選人亦建議推動鼓勵自購物業政策,助減輕租賃市場緊張。
《紐約時報》評論稱,對增加房屋供應最感抗拒的州份大多是民主黨的陣地,而反對計劃的富裕一群則是民主黨陣營的重要資金來源,各參選冒險得罪支持者,仍提出有關建議,值得讚揚。
(綜合報道)
【相关新闻】加拿大政府一項報告顯示,國內大城市的住屋危機有蔓延趨勢,愈來愈多城市淪為投資者天堂,除了重災區溫哥華外,最大城市多倫多也面對類似情况,近四成單位都並非業主自住。針對住屋危機,加拿大地方及中央政府近年紛紛出招,但成效似乎不大。加拿大今年10月將舉行大選,住屋危機勢成大選議題之一,考驗競逐連任的總理杜魯多。
多倫多住宅租金三年升三成
加拿大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字顯示,多倫多有39.7%住宅不是正由租客租住,就是空置或屬於業主的第二物業。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城市計劃總監甄瑞謙(Andy Yan)表示,這顯示物業愈來愈被視為投資品,而非用品。他指出,現時物業價格已與收入脫鈎,即在樓市而言,有資金在手的投資者相比起一般加拿大人在買樓上擁有明顯優勢,「這不再是供求問題了」。
至於港人熱門移民地溫哥華,當地只有12%家庭有能力擁有物業,而近半物業都是落在投資者手中。當地政府近年致力打擊樓價高企問題,包括在部分城市徵收空置稅和阻止外國人購買房產等。多倫多過去40年只建有小量專門出租的住宅單位,普遍依賴二手市場提供租住單位,但隨着住宅愈來愈多落入投資者手中,物業價格連同租金都持續上揚。數據顯示,多倫多住宅平均租金在2016至2018年間上升了三成。
可負擔住所比例 兩市屬加拿大最低
加拿大皇家銀行(RBC)上月發表報告,指受惠於樓價回順和居民收入上升,加拿大全國的住所今年首季的可負擔比例連續第二季上升,但大城市的可負擔住所比例仍然偏低,其中溫哥華只有12%家庭的收入足以負擔該地區樓價,全國最低,多倫多則為20%,位列尾二。全國平均計,加拿大人花費51.4%收入在住屋上,而溫哥華和多倫多則分別要花82%和66%在住屋上。
卑斯大學教授克肖(Paul Kershaw)最近發表研究, 指在1970年代要在溫哥華及多倫多買樓,平均只需儲6年便夠支付兩成首期;但今天25歲至34歲人士在溫哥華買樓,儲首期要30年;多倫多則要21年;高於加拿大全國平均13年。克肖稱,若要加拿大住屋變得可負擔,一是要提高收入或樓市崩潰。
政府推免息首置貸款 未治本
加拿大政府上月公布協助首置人士計劃細節,政府借出免息貸款支付部分首期,減輕供樓負擔。不過有輿論認為,計劃並未治本。《環球郵報》便認為,政府要以大膽思維針對不健康樓市對症下藥。該報稱,住屋問題涉及不同因素,如一些大城市嚴格土地使用限制都限制住屋供應。
(衛報/環球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