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眼】「澶淵之盟」是宋、遼(契丹)兩國在公元1005年初簽署的和約,之前一年遼國入侵,宋遼以古名澶淵的澶州為主戰場,雙方在戰情拉鋸下議和,宋向遼納歲幣,兩國約為兄弟之國。自此兩國百餘年未有大型戰爭,並保持通使。外界對此和約有不同解讀,中國歷代精英對此褒貶不一,有指歲幣再多也遠不及軍費開支,但也有指宋自此放棄收復燕雲十六州,並因和平日久而荒廢武備,又持續向遼輸出歲幣助長對方。
當代學術界嘗試從國際宏觀角度理解這段歷史,像旅美政治學者王飛凌在2017年著作《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中,便將澶淵之盟比喻成中國版「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該條約在西方史學界眼中,堪稱現代國際關係系統的開端。
艾利森則嘗試從經濟互惠帶來和平的角度去理解澶淵之盟。他去年5月接受新加坡《海峽時報》訪問時首先提出這點,同年7月再在《國家利益》撰文再次談及,當時他對澶淵之盟的描述是宋納歲幣於遼,遼則同意把歲幣投資到「宋的經濟、科學和科技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質疑其理解或過於簡化,但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文章發表數日後在Twitter轉貼艾利森的帖文,談到自己曾跟艾利森有幾次深入和具建設性的討論,並指「研究另一國的歷史和文化可以協助減少兩國之間的懷疑和不信任,為未來開創新方向」。
白邦瑞:「陷阱論」兩大問題
艾利森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概念並非人人受落。曾著有《百年馬拉松》的白宮非正式對華事務顧問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去年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芒克辯論會」上,便表明不認同其觀點,理由是該概念認為是美國對中國的非理性恐懼造成戰爭,「但大部分關注中國者都說要避免戰爭。我們要增加中國改革的機會。我跟其他人都沒有放棄有關想法」。
白邦瑞是美國知華派,近年對華態度轉趨強硬。他稱,「修昔底德陷阱」主要有兩大問題:首先戰爭無可避免,其次是認為美國跟西方對華立場是建基於錯誤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