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關稅戰在「特朗普2.0」重臨,且比「特朗普1.0」更激進、影響範圍更廣,後果也更難料,可以肯定的是,其主攻對象仍是中國。
特朗普重返白宮後的關稅第一擊,是在2月1日宣布以打擊芬太尼走私為名目的「芬太尼關稅」,但當時外界焦點更多落在稅率更高(25%)的美國南北友邦墨西哥和加拿大(一度暫緩但仍在3月4日生效),中國起初只有加徵10%(2月4日生效),到翌月才再加10個百分點,去到20%(3月4日生效)。其後特朗普陸續宣布各25%的鋼鋁關稅(3月12日生效)和汽車關稅(4月3日生效)。
然而,真正震驚全球的是特朗普預告已久的「對等關稅」。在其口中的「解放日」(4月2日),特朗普公布的稅率安排令人難以費解,即全球各國都被徵收10%「基準稅率」(不包括另有「芬太尼關稅」生效的加、墨),當中57國再被徵收額外稅率——除了中國的34%,越南(46%)、老撾(48%)和柬埔寨(49%)名列前五高,另一東南亞重要製造業出口國馬來西亞也有24%,被認為是美國意圖針對中企轉往東南亞設廠生產輸美的所謂「洗產地」現象。
「對等關稅」基準稅率4月5日生效,中國率先還擊,與特朗普政府輪流互增至84%和125%,但北京4月11日加到125%時表明不會再隨美方加稅。
白宮財金高層幕僚理念角力
外界對「特朗普2.0」關稅戰背後邏輯有各種解讀。從「對等關稅」計算方程式看,特朗普對貿易逆差議題顯然念念不忘。綜合外媒報道和分析,關稅超級鷹派的白宮貿易與製造業高級顧問納瓦羅長期具影響力,他一直指控中國加入世貿後搶走美國製造業的就業職位,主張以高關稅等迫使供應鏈回流來重振美國製造業。
其他分析則望向財長貝森特和所謂「海湖莊園協議」設計者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等。前者本月9日表明代表金融界和富人的華爾街已享受40多年榮華富貴,現在輪到代表中小企和工人的「大街」(Main Street)。後者添上戰略安全的角度,其本月7日演說提出要盟友和伙伴同時加大分擔美國維繫全球安全(提升軍費和向美採購軍備等)和經貿秩序(繳納關稅和投資美國工廠等)的成本。
「對等關稅」引發全球市場恐慌,其中美債拋售潮被視為促成特朗普4月9日突然宣布中國以外的「對等關稅」(只保留基準稅率)暫緩生效90日,留下談判餘地。財長貝森特被認為是說服特朗普的關鍵,如今他領軍與17個盟友和伙伴優先磋商,但這些國家對配合美國限制中國顯然意願不大。
北京未屈服 特朗普轉口風
然而,這些調整始終未能安撫全球對中美在關稅戰各不相讓的焦慮,尤其是北京未有像其他國家般在華府「極限施壓」下屈服,推低全球貨運量,特朗普寄望關稅收入填補國內減稅的資金缺口,恐怕未能實現。到特朗普一再敦促拒絕其減息訴求的聯儲局主席鮑威爾請辭,他打「經濟牌」的信譽進一步受挫。特朗普近期轉而釋放安撫市場的信號,既否認要炒鮑威爾和暗示可能下調對華關稅,也在中方未曾承認下,屢稱中美已展開協商,甚至宣稱習近平已跟自己通電話。一些分析認為這是北京稍佔上風的信號,但有觀察警告中方也有內需不足和供應鏈流失等自身挑戰需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