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美國有醫生早前首次為一名患有嚴重遺傳病的初生男嬰,在短短6個月內研製出為他而設的基因編輯療法,成為全球首宗個人化基因編輯治療案例。男嬰的情况仍需持續觀察,但初步效果令人鼓舞。參與研製療法的學者形容基因編輯療法即將實現,並會徹底改變醫療方式。
半數患者出生一周死 倖存者需肝移植
男嬰馬爾登(KJ Muldoon)去年出生後不久被確診患有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缺乏症。這是極為罕見的遺傳病,平均每130萬人中僅有一例。CPS1是一種肝酵素,會將體內蛋白質自然分解時產生的氨轉化為尿素,並經由尿液排出;缺乏這種酵素會導致氨在體內積聚,損害肝臟、大腦等重要器官。半數患此病的嬰兒會在出生後一周死亡,就算能夠存活,最終仍可能需接受肝臟移植。
為男嬰開發定制治療方案的醫生團隊,在周四(15日)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報告描述確認馬爾登患病背後具體基因突變、設計基因編輯療法及測試的過程。醫生為馬爾登採取「鹼基編輯」(base editing)療法,屬改良自CRISPR的新型基因編輯技術,而醫生就馬爾登的病情「度身訂做」治療方案。
賓夕法尼亞大學基因編輯專家穆蘇努魯(Kiran Musunuru)去年8月收到費城兒童醫院的醫生阿倫斯-尼克拉斯(Rebecca Ahrens-Nicklas)電郵提及馬爾登的病情。穆蘇努魯一直都研究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常見基因突變,而為馬爾登特製並測試治療方案並不容易:在經歷穆蘇努魯與其他學者及企業合作,終為男嬰「度身訂做」出療法。
靜脈注射基因「指令」「定位」脂質
男嬰2月接受了首次靜脈注射,將包裹着療法所需基因編輯「指令」和分子「定位系統」(CRISPR)的脂質納米粒子送入體內。這些脂質能被肝細胞吸收,將基因編輯成分精準輸送至目標部位。男嬰在3月與4月接受後續劑量治療後,狀況顯著改善,現在進食較為正常,並且在面對如感冒這類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加劇CPS1症狀的常見疾病時,也能較順利康復。此外,這位現年9個半月大的嬰兒目前所需服用的藥物也已減少。醫療團隊計劃讓他出院回家。男嬰的體重現在處於同齡嬰兒的40%,未知他未來是否可免於肝臟移植。
醫療團隊稱需時觀察 初步效果鼓舞
醫療團隊表示需要更長時間來觀察治療效果,但初步效果令人鼓舞。有份協助確認療法不會導致意外或有問題基因編輯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者烏爾諾夫(Fyodor Urnov)表示,如此快速生產用於治療遺傳疾病的臨牀級CRISPR,在他們這領域上是史無前例。
阿倫斯-尼克拉斯表示這一突破得益於基因編輯領域的多年進步,指:「KJ(馬爾登)只是一名患者,但我們希望他是眾多受益者中的首個。」穆蘇努魯亦表示:「我們數十年來聽聞的基因治療前景即將實現,它將徹底改變我們對醫學的應用方式。」
【專訊】CRISPR「基因剪刀」技術因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而聞名於世,但是過往僅獲用於醫治較普遍病患者,因為藥廠為了謀利不願投資研究醫治罕有病患者。今次美國9個半月大男嬰馬爾登成功接受史上首個「度身訂做」基因編輯療法,將可有助減低治療成本,成為全球3.5億罕見遺傳病患者福音。
研發針對治療費時成本高
人體基因組有約30億個DNA鹼基對,基因遺傳病的患者可能是個別其中一對或數對鹼基出現變異,研發針對性治療既費時、金錢成本又高,這解釋了藥廠為何不願投資研究醫治罕有病患者。
領導研製馬爾登治療方案團隊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基因編輯專家穆蘇努魯表示,研發成本並非想像中昂貴,跟CPS1缺乏症另一治療方法肝臟移植的費用差不多。《紐約時報》周三指出,馬爾登的治療方案雖專針對他的變異鹼基,但同一新技術仍可用於編輯其他DNA部分,只須更改搜尋並鎖定問題鹼基的CRISPR指令,可避免多年的實驗和測試。報道亦引述早前仍在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負責監管基因治療的專家馬克斯(Peter Marks)指同類治療成本可大幅減低,而這為其他罕見基因遺傳病,如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囊腫性纖維化、肌肉萎縮症等患者帶來喜訊。
有望5至10年可突破
未有參與馬爾登治療研究的邁阿密大學神經病學教授莫賴斯(Carlos Moraes)也同意,穆蘇努魯團隊取得突破後,醫藥界從此便沒有不作進一步CRISPR治療研究的藉口,他預測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後,障礙可於未來5至10年克服。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