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嚴重誤判中國 稀土困局僅是表象

【聚焦中美】中國商務部周四(10月9日)發布兩項與稀土出口管制相關的公告,以維護國家安全及利益為訴求,擴大了對加工技術的限制,並將限制對海外國防和半導體制造商的出口。

對此,中國商務部發言人稱,中國稀土相關物具有「軍民兩用屬性」,實施出口管制為國際通行做法,並稱部分境外組織將中國原產稀土直接或間接用於軍事等敏感領域,對中國國安及利益造成重大損害和威脅。

《華爾街日報》對此評論,中國對稀土材料的最新限制將構成一項幾乎前所未有的出口管制,可能會擾亂全球經濟,讓北京方面在貿易談判中擁有更多籌碼,並加大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的回應壓力——「這相當於一場經濟核戰——意在摧毀美國的AI產業。」

日本媒體則稱,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與美國此前在半導體出口限制中所採取的做法如出一轍。中國強硬姿態的背景美國9月底強化了「實體列表」的50%規則,可能影響到中國數千家企業。「50%規則」基於特朗普政府想當然認為「中國不會強烈反擊」這一過時的想法。這無疑是美國的一次嚴重「誤判」。

2025年9月2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布重要新規,正式在《出口管理條例》(EAR)下引入「50%規則」,將針對實體清單、軍事最終用戶清單、特定SDN清單實體的出口管制措施的效力,自動延伸至由一個或多個列名實體合計持股50%及以上的未列名附屬公司。

這意味着將會有成千上萬的新實體遭到限制。有美國律師事務所認為:「我們會看到比現在多上十倍的實體遭到限制。」這無疑激怒了中國,在美國的制裁與限制「實體清單」上,中國企業無疑數量眾多,體量巨大。

隨着稀土成為美中貿易談判中的重點,新加坡市場研調機構「Edge Research」創辦人Tim Zhang說:「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這有助於北京在本月稍晚於韓國舉行的特朗普和習近平峰會前,增加談判籌碼。」

對於西方而言,中國商務部此次重磅措施,無疑是中國搞了史上第一次出口管制上的長臂管轄。而此前的長臂管轄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特權」,中國這次的管制舉措,基本對準美國晶片長臂管轄,對於哪怕不是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只要含有來自中國的稀土材料,或者使用了中國的稀土開採提煉加工技術,也要受到出口管制。

就比如,一家外國公司使用中國的技術在其他國家開採加工稀土,再出口到美國,會受到中國管制;或者一家外國公司把中國稀土運到另一個國家,並加工成晶片後再出口到美國,也會受到管制……

也就是說,新規則頒佈後,基本上全球任何一家企業向美國提供和稀土相關的產品,中國都可以禁止。而全世界稀土產業鏈中完全不依靠中國材料和技術的環節,幾乎是不存在的。雖然全球稀土開採只有70%在中國,但90%稀土分離加工和93%磁體生產都被中國控制。

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稀土礦產,但稀土元素要想得到高純度且種類繁多的稀土產品,就要經過精煉。而這個稀土精煉由於門檻和成本非常高,目前只有中國實現了產業化。

稀土的冶煉是最關鍵、最「髒」的環節,其中有上百級化學萃取、酸液反應、尾礦處理。中國花了30年,才把這套工藝做成「規模化+穩定化+環保化」」,況且稀土精煉需要大量的電力等能源為基礎與支撐。所以,美國的Mountain Pass稀土礦重啟多年,但礦石仍得運到中國進行深加工與冶煉等。

當然,以美國的科技實力,它要追的話,當然可以追得上中國,但是成本要多大呢?要知道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工業製造強國,它用了整整70年才形成了技術優勢和行業壟斷。稀土產業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場國家級工程,而不是企業項目。即使有技術,有資本,沒有高效的協調機制也是一大問題。因此,特朗普總統調集大量的資本與技術研發,當然能產生一定成效,但建立起全門類的稀土精煉與規模化生產,即便樂觀判斷亦需要20-30年的周期。

要複製中國這樣的體系,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需要的不只是時間,而是一整個「小型中國」。

特朗普在獲悉中國的強硬措施後,雖然發布了自11月1日起對中國商品徵收 100% 新關稅的強硬的回應,但隨後表示他尚未取消原定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並且「仍有可能」舉行該會議。

此次計劃中的韓國會晤,中國方面從未予以確認,此前一直是由特朗普方面放出相關消息。然而,中國已多次明確表示:在所有關稅取消之前,不會進行談判或會晤。

特朗普政府或許一直認為,以此前與盟友達成的貿易協議為藍本來要求中國「屈服」,這顯然是美國最大的誤判,它們輕視了中國維護自身利益的實力和魄力。

撰文:高蔚言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