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人頭骨頂面觀及其與直立人、早期現代人對比。
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許昌人1號(右側)和2號(左側)頭骨化石。
【熊猫时报讯】科学杂志今天专文指称,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县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塔人后代。这项研究为人类演化取得重大突破,终结中国人起源自非洲的假说。
这篇题为「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接受新华社访问时表示,许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连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终结中国北方现代人来自非洲的假说。
报导指出,2005到2016年,李占扬带领的考古队对灵井许昌人遗址进行挖掘,发现45件距今12.5万年到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仅管化石出土时已经裂成碎片,但其中1号年轻男性头骨和2号成年人头骨保存相对完整。
研究发现,许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中国北方古老人类的原始与共同特徵,同时也呈现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特徵,像是脑容量增大、头骨变薄、眉脊较纤细、骨头结构纤细化等。
李占扬说,科学家没有发现许昌人与非洲古人类的相似性。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髓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指出,研究表明,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塔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徵,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塔人基因交流的结果。
研究显示,许昌人头骨上有结构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和尼安德塔人类似。吴秀杰表示,这是尼安德塔人活动区域以外地一次集中发现,暗示两个人群之间基因交流的可能性。许昌人混合型特质特徵,可能是东西方两大人群基因交流或杂交的结果。
相关报道:
科学家们一直对远古人类的起源争论不休,「非洲起源说」与「多地起源说」被视为解释现代人起源有两种不同理论,不过由于非洲曾出土相信是最早可直立行走的南方古猿化石「露西」(Lucy),因此「非洲起源说」被视为解释现代人类起源的主流理论。
不过,中美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就对「非洲起源说」提出了质疑,认为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存在著一群体质特徵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类——「许昌人」,而「许昌人」很可能是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与欧洲的尼安特人经基因交换后所形成的后代。
早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占扬与其团队,在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发现了45块,距今12.5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碎片,与一些原始工具。其后,研究人员把出土的化石碎片拼凑成「许昌人1号」和「许昌人2号」两个头骨,1号头骨复原后保留有脑颅的大部分及部分底部,来自一个年轻男性个体;2号复原后保存有脑颅后部,来自一个成年个体。
「许昌人」同时拥有欧亚两地古人特徵
研究人员发现,两个头骨化石都有突出的眉头,以及类似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的内耳骨骼结构,这些都不同于现代智人的头部构造。此外,「许昌人」化石还拥有与尼安德特人不同的特徵,包括较低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与短小并向内侧倾斜的乳状突出,这些特徵与东亚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如周口店直立人、和县直立人等)的原始特徵相似。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许昌人」是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有可能是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祖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古人类学家辛卡斯(Erik
Trinkaus)表示,他们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尼安德特人。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的吴秀杰对新华社表示,「许昌人」头骨呈现複杂的混合、镶嵌性头部形态特徵,既具有一般性的人类演化趋势,同时还呈现一定程度的地区连续性和人群间交流的演化特点。这一发现反映出在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多种古人类群体并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基因交流,而「许昌人」有可能是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祖先。
据介绍,许昌灵井遗址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最早于1965年出土过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在2005年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李占扬团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12年的挖掘,发现了2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万馀件石製品及大量的骨製品。科学家们推测灵井遗址可能是古人类在湖泊周围进行屠宰肢解动物、製作石器、骨器或加工兽皮等活动的场所。
“许昌人”头骨3D复原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