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蓝雨
7月24日,王毅首次就中印对峙表态,称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印方老老实实地退出去。但现实是,这个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军事手段为主的可能性已经增大,也就说问题已经很难再“简单”下去,另一方面,印方几乎肯定不会“老老实实”一无所获地退出去,因为莫迪已经是骑虎难下。
媒体报道指中国的措辞不段升级:
6月26日,有关印军进入中国境内的消息曝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只是简单地回应了一句话“目前两国的外交部正在就此事进行沟通”,语气相当克制。
6月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称“中方向印方提出了严正交涉,并要求印军立即撤回边界线印度一侧”,“严正交涉“意味着中方对印军越界不满。
6月29日,陆慷再次升级措辞,由“要求”印军撤军变为“敦促”,在外交术语中,“敦促”一词更为正式、严肃。同时,中国还列出条件:印军撤军是双方进行任何有意义对话的基础,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印度不撤军,双方之间根本没有对话的可能性。中方也将这种态度付诸实施,在7月初的G20德国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未举行正式双边会谈。
7月3日,耿爽强调“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己的领土主权”,这就意味着中国只是对印度发起舆论战,而是会采取军演等震慑性质的行动。在这之后,耿爽更是称,印方不打算撤军,“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外交解决呢?”有动武之意。
7月14日,中国官媒专门播出了解放军在西藏的山地进攻演练,还有一段视频显示,在青藏高原公路上,中方出动了大批军车、轮式坦克军队,有猜测称这是解放军举行的大规模军队后勤保障演练。解放军的行动也印证了中国外交部所说的“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己的领土主权”。
7月18日,中国外交部证实向驻华外交官通报中印边界对峙情况,并表示中方不会永远保持耐心。尤其要注意是的,1962年中印战争前,《人民日报》曾专门发表过社论谈中印边境争端,其中提到“中方的忍耐不会是没有限度的”。如今,中国又谈及“不会永远保持耐心”一度引发中国可能会开战印度的猜测。
同时,中国外交部还强调“印方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使用的警告措辞,严厉程度,仅次于“悍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曾多次用该措辞批评日本、美国、菲律宾,最近则常用来批评部署萨德的韩国。不难发现,中国使用该措施的情况都是某一事件对两国双边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中国与他们的双边关系跌入低谷,中日、中菲以及中韩关系都是例证。
中国外交的策略依然还是沿袭“上兵伐谋”的思路,外交舆论和军事震慑并行,不会轻易动武,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和王毅的表态亦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新德里电台网站7月21日刊文称,一些印度战略家们认为,中国很快就会对印度发动有限的惩罚性打击,让印度记住中国的军事优势。在印度战略界有人担心印度过度依赖华盛顿。一名政府官员说:“如果我们同中国开战,美国绝不会来帮助我们。”印度通往与中国平等的道路或许最终不是通过华盛顿,或者是西方,而是通过东方。
印度方面的信息表明,一是若爆发中印冲突,印度人认为规模不会太大,关键是局限在常规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印都是核武之国,解放军动手前,应让印度不要误判,不要使用核武,以免两败俱伤,现在印度人明白这一点,但如何让印度人更相信这一点,需要技巧或需要第三方暗示;二是印度人明白,军事解决此次对峙可能是唯一选项。
大家(可能只是印方),寄望7月27日举行的金砖五国国安会议,印度的代表能劝服中国“双方一起撤军”,进而解决这次有史以来最长时间的军事对峙。但笔者看,这种期望是不现实的。外交部也一再表达印度先撤军再谈的立场。
在印度的政治目的没有达到前(即让中国放弃修路,放弃在其他争议地区部署军事等),面对印度民族主义,莫迪政府已经无法全身而退,自己挖的坑怎么也要跳下去了;中国同样如此,若洞朗修路作废,受影响的绝不是一条公路的基础建设,洞朗修路这四个字,已经上升到国家主权与荣誉,执政党合法性的政治层面了,且是印度入侵在先(虽然可能没有携带武器),中国政府更是退无可退,没法向民众交待。印度有民族主义者,中国何曾没有?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更是智勇兼备。常有人说,中国民族主义相当危险,会导致国际争端恶化,但对于目前的中印边境摩擦中,印度的民族主义似乎更是危险,因为印度已经迈出了实际第一步。
研究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权威战史专家、澳大利亚籍英国记者内维尔•马克斯维尔(Neville
Maxwell)认为,要避免冲突,就必须无条件展开全面的中印边界谈判。但马克斯维尔认为,开展谈判的难度很大,因为印度国内的敌对情绪和”扭曲的群体受害者心态”使政府难以扭转政策。他著有《印度对华战争》一书,指出1962年战争实际上是由印度挑起。这本书被西方认为是研究中印战争的权威史学著作。
马克斯维尔早前在《南华早报》的文章中写道,印度方面一直维持着两个自欺欺人的幻觉。其一是”中国无端侵略”,而印度是无辜的受害者。他说:”尽管这个神话早已在国际上被揭穿证伪,但在印度却在军方和政界高层酝酿出一种复仇的渴望。”而更严重的一个幻觉是,印度的领土范围是上千年的历史自然形成的。尼赫鲁总理曾在1954年称,印度以历史研究为依据单方面确定的边界,”任何其他人都无权讨论”。
因此,尽管当年北京屡次要求进行边界谈判,但尼赫鲁拒不理睬,而他的继任者也都坚持这样的僵硬立场。不仅如此,所有接受过教育的印度人,都被灌输”中国占领印度领土”的虚假观念。这种国内氛围使边界争端很容易发展为危机。笔者认为这正是印度今次越境侵扰中国的历史背景。
现在,马克斯维尔支持中方说法。他说,此次冲突的地区是中印之间仅有的一段无争议边界。按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定下的边界来看,印军指挥官,不管是擅自行动还是遵守上级命令,确实指挥士兵进入了中国领土。
印度声称这是中国、印度和不丹的三方问题。但马克斯维尔说,不丹并非真正独立,而只是印度控制下的傀儡。印度有一个旅的军队永久驻扎在不丹境内。
当前形势,反对中国动武的观点包括:1.与印度对着干并不符合中国长久以来与周边国家「与邻为善」的方针,中国的意愿是保持一个和平的环境,以有利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国际合作;2.中印之间的边境衝突并非两国不可规避的矛盾,如果在此事上要硬来,两国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上的合作势必受到影响;3.同时,中国还在力推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建设,一旦再来一次中印战争,中国多年来在南亚地区的战略推进将要推倒重来,又要经历一大折腾,这都是中国并不乐见的。
笔者这里必须指出,以上反对动武的观点,正是印度人当前的思维,正因为印度人以为掌握了中国的“死穴”,才斗胆进入洞朗,印度才不惜违反国际法越界修筑碉堡等军事设施,还高调宣称不惜与中方开战来迫中方让步。
笔者认为,若中国不动武解决此问题,恰恰相反,中国崛起就不会有一个和平环境(目前四周群狼环伺就是例证),美日新印的阻挠更谈不上“有利经济发展”;至于金砖机制,上合组织机制,受影响短痛可定有,但解决了内部矛盾(中印之间),反而有利金砖机制,上合组织机制的运作;况且时间在中国这边,迟发展一年半载不足为虑;关键是中国不能重蹈覆辙犯下美国的世纪之错,还有就是钓鱼岛问题已经说留给下一代,再不能再把中印领土纠纷问题问题留给下一代了,都留给下一代,我们这一代干嘛去了?!笔者并不认为战争让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要推倒重来,相反,经过一番折腾,尼泊尔,不丹等周边国家能摆脱印度控制,走独立自主路线,反而有助中国南亚战略。
笔者认为,“一带一路”本来就没想带印度玩,那个“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就是例汤而已,可有可无,主菜才是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不会走美国失败的老路的。
事实上,中国已经不是“韬光养晦”的那个中国,而是“有所作为”的现在的中国。关于中印边境爆发事件,笔者7月5日最早的一篇撰文,观点是“中印军事冲突将在不流血的“冲突”中消退,中国将会用军事杠杆,外交杠杆及其他力量之手等制约印度,印度终将知难而退“。应该说,这是最理性的解决上策,即“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印度最理想的结局。但是,前面说了,印度不达目的不会善罢甘休,尤其是在美日背后的鼓动下,加上印度自身战略需要,印度根本不可能从洞朗地区“老老实实”地退出去。那么,有限的军事解决,成为中策。
中国外交措辞的不断升级,如笔者等的看法也不断修正。中印这次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争端,或许需要“边打边谈”,“以打促谈”,但谈的不是洞朗修路问题,而是中印领土的彻底解决问题。历史说明,领土纠纷很多时候是武力解决的。在印度备战坐等中国“开第一枪”之际,中国唯有知难而上,迎面痛击。
7月14日,笔者撰文《狼烟四起,中国和平崛起面临战争选项》,指出印度此举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军事行动。若属实,这更证明印度不会“退回去”。文章修正了笔者的预测,即“要印军主动撤出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印度的政治目的或没有达到。中国必须让印度付出更大的越境代价,才能迫使印度撤军,单凭外交渠道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这是笔者对中印对峙最新的看法”。
文章同时提出,中国和平崛起的愿望受到挑战,中国是否需要一场迎来百年安宁的战争?也就说,目前的形势再不考虑军事解决,那是十分不智和天真的。中国不想挑起战争,特别是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当代。但是,所谓“好事多磨”,中印边界这一劫,是中国崛起跨不过的坎,中国迟早要面对。其实,过去一直以来,笔者认为习近平主席治下的中国,需要一场战争,为赢得中国百年和平奠基的,正如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给中国带来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包括按住了美军在中南半岛越战的前进步伐)。而战争对象多思考为:收复台湾之战,收复南海诸岛之战,收复钓鱼岛之战等,
常理是,中国目前正实施创世纪的“一带一路”大战略,需要一个和平环境。但形势逼迫中国需要不按常理出牌。特别是和平解决无望之后。中印之战恐怕无法避免。或者中国付出一些代价,但战争红利同样诱人。
军事解决,思考的是,大打(核战),中打(陆海战),小打(洞朗地区)。战术方面笔者无须多言,据悉多个军旅早就递上请战书,作战计划数十份,都是怎么割大象肉的建议。
笔者谈谈其他方面。当前经过军改,虽然尚在磨合阶段,但这无阻解放军随时实施军事行动。可以看出解放军内部士气高昂,各个立功心切;社会上民心民意对政府的反腐行动认可程度甚高,本次对印度的挑衅基本是同仇敌忾,反而若懦弱退步,政府过去积累的民望可能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在士气高昂,民心所向之际,解放军及时出手能一战定乾坤。
此战的战略红利包括:杀一儆百,印度自己把头伸进来,怪不得别人。笔者多年前曾分析过中国当代战争,全部是带有“自卫反击”四个字的,当前印度越境侵扰,边境陈兵超过20万,已经兵临城下,中国此战师出有名了。借此战,洗脱外界对中国的“质疑”,更能对东南西北方向的群狼警示,震退群狼,有利中国的南海方向;二是彻底解决中印疆土纠纷,以战促谈,赢取百年和平;三是彻底铲除藏独势力,以及让印度对西藏彻底死心;四是最重要的是利于实施“一带一路”。
很多人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困阻重重,这是现实,归根到底就是中国还没立威,很多国家只买美国的帐,不买中国的帐。可以说,中国一日不立威,光靠撒钱是难以全面实现“一带一路”大战略的。中国崛起需要一场“成人礼”!中印再战,不仅不影响一带一路,还能让万邦膜拜一带一路,铁下心跟着中国一起玩。
还有,毛泽东主席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为中国立威,邓小平总设计师以对越自卫还击战为中国立威,这说明,核心地位是需要战争洗礼的。
这里笔者提提战略红利的第三点,即战争让印度对西藏彻底死心。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6月发表“前进政策”,声称中国不应“独占”西藏,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作战命令,结果大家都知道。尼赫鲁的政治失误,印度政府至今回避,战争档案一直严禁公开给印度百姓阅读。印度一直对西藏有历史野心,至今仍惦记。中印再战,让印度死心兼且倒退三十年。
美日的态度,笔者看将以军援为主,不会出兵卷入冲突,美日印防务协议就是废纸一张。值得指出的是,当前特朗普政府处于内忧外患,政策杂乱无章;日本安倍政府选举受重挫,自身泥菩萨过河。国际环境适合中国军事速度解决对峙。
最后一提的是,印度总是打错算盘。印度每次在边境挑衅,都是瞄准中国内忧外患之际。比如一九六二年那次,印度瞄准当时中国与苏联交恶,又与美国为敌,再加上有台湾问题拖后腿,国内又有三年灾荒,因此得寸进尺;一九八七年那次,中国与越南边境战尚未结束,国内又遇到通货膨胀,印度又想重施故技;今次则是中国在东部被朝核、钓鱼岛绊住手脚,南海被美日施压,又加上十九大即将召开,印度认为有机可乘。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结果也总是惊人的相似!印度人妄图通过越境干扰,来迫使中国上谈判桌,真是低估中国。印度妄想这样在谈判桌上获取印度利益,别说中国的战略家不答应,解放军不答应,中国百姓及广大华人华侨也不答应。
笔者不想发生战争,但战争若能推动历史前进,推动有利中华民族的方向前进,又有何不可呢?战争与和平,总是辩证地存在。
(2017.7.26猫眼社评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猫时报》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