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的视野及承担:文化史是必要元素

  

  回归以来,认识国情已是天经意义的事,也成为多个学习领域的重要元素。2017《施政报告》宣告中国历史成为初中独立必修科可以说是大势必趋了。报告里强调了中国历史科的重要性,并与认识中国文化及国情列在一起成为教育方向重点之一,获得多个教育团体支持。
的确这对中史科的发展是有肯定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应就此满足,因为中史科在香港具有更重要的时代使命。

  多年来中央很担心香港人忘本背祖,加强中国历史教育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施政报告》算是回应了中央的诉求。虽然认识国家历史的出发点并无不当,但报告把历史教育置于政治正确的旗帜下未免过于狭小,因为历史教育在香港应该持守的更大的使命。

        牟中三、唐君毅及国学大师钱穆等人在香港办学兴教,就是利用香港容纳多元文化独特背景展开一场热血的文化沙龙。

  什麽使命?众所周知,香港在近现代中国发展一直担演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港口,也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里起著举足轻重的角色,深深影响著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不过,香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里也担起过不可或缺的角色就可能被人遗忘了。百多年来,国家近代历史进程在外力的胁迫下发展,领土不断被佔领,国势日衰换来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质疑、挑战与放弃,遗留下来的是一份文化自悲感。否定传统并没有建立新文化。到底应如何改造传统文化来现代化中国成为当代知识份子关心的命题。

  香港,这片受西方文化影响又与中国密不可分的土地就成为一批逃避内地动乱的南下文人的乐土,于这里他们曾热心讨论如何能传承及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文化,打著新儒家旗帜的牟中三、唐君毅及国学大师钱穆等人就在香港办学兴教,就是利用香港容纳多元文化独特背景展开一场热血的文化沙龙,他们著书立说多方面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就是为了来一场不休止的文化传承,于是教育就赋予了一份文化使命。

  文化讨论背后不可能没有承担、没有抱负。而且,文化是悠久长远,表现于思想、哲学思维、文学、艺术、习俗、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与科技等,所以文化讨论也应该是一份超越政治支配的普世性讨论。政治需要立场与表态,也要弄清敌我阵型,本质上与文化讨论有明显分别。政治立场不同就要划清界线,但认同政权与否也不应否定自身文化,全面讨论、检视传统文化才是开创改新的王道。

  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并没有整全的国史教育,南下文人的文化使命也只在学院里实践,可以说多年来香港青年并未有机会认真而全面的讨论过中国文化,香港在中国文化革新的命途上无从传承这个使命,与基础历史教育发展不全有莫大关系。借历史教育来让学生认识及思考传统文化也是更具深度的关怀国家前途的一种方式。近来,中央政府也强调要重要传统文化,透过不同方式推动认识文化,但要回应新世纪的需要,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转化传统来与世界接轨,所以文化讨论是一个抱负,尤其放在近现代经历苦难的中国下更有一份迫切感。

  初中中史科独立成科之时又正值进行课程检讨,社会又再次就应否「古今并重」、课程是否洗脑而争论,其中一个争论点就是文化史与政治史(治乱兴衰)的比例。有意见认为文化史是有意美化中国的洗脑工程,其实可能是捉错用神。一直以来,虽然社会大众担心当局有意强加政治认同于香港青年身上,害怕政治从属于共产中国。但儒家思想里的仁政、文学传统上的政治讽刺及艺术文化里反映的人文精神都不是为政治认同服务,所以学习文化史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及思考文化里的优与劣,从而反思自身文化的特色及不足,达到理解作为中国人的文化特徵,能与别国文化作比较找出异与同,最终能在文化上达到知已通异,关怀自身文化并能与异文化沟通,成为具异文化沟通能力的中国人。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要细心设计课程,找出每个时代的文化核心精神,放开胸襟让学生认识文化上的种种优与劣。作为基础课程的初中中国历史科,文化史是必要的元素,即使只佔课程很小的课时比例也是值得的。

  总之,当局推动中国历史科成为初中的独立科目是值得支持的,但当局应站在更高的文化视野及承担,让学习历史成为一种文化使命,为下一代思考如何保育及改造传统文化。

(香港01作者)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