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9大:西方经济学读不懂中国经济

    供給側改革見成效,煤炭業去庫存進度良好,企業利潤回升。﹙路透社﹚

     【熊猫时报讯】中共十九大报告演讲时间历时三个多小时,被视为一场讯息量极大、为中国前景释疑的演说。报告中,习近平将「经济议题」放到所有具体政策方略的第一位,这既是其政治理念「五位一体」的体现(「五位一体」是习近平在2012年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也表明中共对于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若单凭西方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将无法对中国现时以及未来的发展有透彻认识。

  在习近平向2000馀名中共党代表发表报告后的翌日,年届69岁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于10月19日参加了金融系统代表团会议,可能是即将卸任的缘故,一向以灵活策略著称的周小川在会上显得更加大胆敢言,说:「如果经济中的顺週期因素太多,使这个週期波动被巨大地放大,在繁荣的时期过于乐观,也会造成矛盾的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所谓『明斯基时刻』,这种瞬间的剧烈调整,是我们要重点防止的。」

  周小川这番警告使投资者认为市场将会出现剧烈波动,这一担忧情绪即日便于全球市场引发连锁反应。香港恒生指数开盘走高,但下午2时30分起忽然大跌,全日跌逾550点,日圆和黄金等避险资产走高,而在几日之前,周小川在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年会发表演讲时指,由于大陆经济成长动力回升,包含来自家庭部门消费与进出口的快速成长等因素,上半年经济增长达6.9%,更指下半年有望保7%,一度刺激市场向好,足见今天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引领作用」。

  而在十九大会议召开前夕,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发表了一份题为《强大领袖,艰难决定》的全景式分析报告。在报告开头部分便对中国未来五年作出预期,当中包括:一、经济政策处于次要位置;二、中国长期以来失控的债务问题将因权力的巩固而获得整顿;三、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在2018年降至6%以下。

  一方面是中国最高决策者,另一方面是经济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还有代表西方主流观点的媒体,如果将以上三方的观点放在一起剖析,便能从中读出一些「特殊」讯息。

  习近平的关键词

  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经济部分总共是2,783个字,约佔整份报告10%,比例并不算低。报告中有两个关键词,是习近平主要想向外界传达的,也是与西方经济理论截然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发展」。细心的话便会发现,儘管习近平在谈论经济,但报告中使用的标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经济「发展理念」而非「增长理念」。其次是「供给侧改革」,其中提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在研究中国的经济议题时,很多人因为固有经验或者知识结构,仍然习惯于从西方的经济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坚持「无西不经」,即不是西方模式,就不是市场经济,不是西方的经济理论,就不是经济理论的教条思想。而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中,核心就是「增长」,是经济数据的提高。

  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共对于经济的看法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数据,而是基于整个社会和国民利益基础上的「发展理念」。比如已经成为习近平政策核心部分的扶贫,中国的政治家从来不认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就能掩盖所有的社会问题,在增长数字背后,仍然有大量贫困人口需要「共同富裕」,这就回到了社会「发展」理念框架之下。

  同样,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后,一些人马上指出改革的理论基础来自西方的供给学派。为了澄清这种误解,习近平2015年曾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研讨班表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製造负面舆论。」

  按供给学派理论而言,增加生产和供给必须通过增加投资和劳动来实现,特别是投资的增加。而投资是储蓄的转化,所以产量的增长间接决定于储蓄量的高低。供给学派还曾经把美国同其他主要经济体进行对比,证明凡是储蓄率高的国家,其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也相对更快。以此得出结论:储蓄是生产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从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出,习近平的「供给侧改革」绝对不是通过「经济刺激和投资」,而是通过「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这就与西方的供给学派有根本的分别。

  《经济学人》的误解

  事实上,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决策层如何引导经济这一议题上,一直存在误解。就以十九大前《经济学人》所刊发的报告为例,报告把中共中央推动的党组织、党纪、反腐等重大事项视为单纯的政治行为,而随着政党纪律以及执政控制获得有效集中,十九大的主轴将聚焦在进一步集中政治权力,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经济政策居于次要位置。

  然而,这种「政治、经济」二分法的简单逻辑似乎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共所奉行的是政治经济学体系,而当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以「辩证的视角」来看待政治、经济这两者的关系。经济基础会决定政治的「上层建筑」,不过如果没有政治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也无从谈起。

  例如在过去五年,习近平推动诸如供给侧改革、市场化改革等措施,无一不是以强化市场角色、释放生产力为主要目的。诸如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户籍制度改革、金融稳定、人民币市场化等重大改革措施,衍生出诸如自贸区、新兴战略产业规划、人民币国际化等具体政策。而在推行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又有着政治上的全盘考虑。

  作为决定未来五年中共宏观政策的重要会议,经济和政治一定是出于同样重要的考虑,因此简单的分出「主要、次要」是不恰当的。从过去五年的经验来看,延续经济领域的改革仍将是十九大期间的重要目标。通过在经济领域的制度性改革来降低交易成本,并辅以经济政策来灌溉经济增长的新苗,最终带动经济领域的转型升级,也是习近平在政治上做出改革允诺的保证。

  因此,单纯地通过二分法来区分政治、经济领域,忽略两者间千丝万缕的联繫,恐怕是对中共当前政策的一个误读。

  此外,针对《经济学人》提到中国经济增速将在2018年跌破6%大关一说,作为中国经济政策具体制定者和执行者之一的周小川有不同的看法,早前更在IMF与世银年会演说中提出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7%。虽然随之而来的第三季数据仅录得6.8%增长,但周小川敢于在公开场合如是说,背后恐怕尚存底蕴。

  中国经济增速不会跌破6%

  事实上,在今年初,受到外部经济环境低迷、以及内部因供给侧改革而投资放缓的影响,中国经济呈探底趋势。据中国社科院预期,2017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长率将落在6.8%之谱,这也是自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三年维持在7%以下。

  不过,在历经了为期一年的「调整期」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正逐渐趋于好转。据周小川表示:「受惠于外部环境好转,2017年中国出口表现优于预期,全年贸易盈馀有望超过4,000亿美元。」一般预料,在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前提下,2018年中国的出口仍将保持旺盛,这将给中国经济提供有利支撑。

  此外,周小川还刻意点名「城镇化」,作为今后拉动中国内需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据周小川表示:「从不同口径的测量标淮来看,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介于40%至57%之间,这意味着城镇化率仍旧具有极大的拉动增长潜能。」因此,若能持续透过户籍改革来释放中国遭到抑制的经济增长潜能,在未来几年,凭藉着城镇化所带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以及相关基础设施需求,中国经济增速仍能维持在7%的基础上。

  当然,如果西方的经济学者能够耐心看完习近平的十九大报告,就会发现,在这样一份宏观的报告之后,再试图用7或6这样的数字,去解析中国经济向好或者变坏,只会是一种浅薄的认识。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