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七大工业国(G7)峰会将于6月8至9日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在此之前,英国《金融时报》首席外交事务专栏作家拉赫曼(Gideon
Rachman)5月28日发表题为《中等强国必须团结,从而维护世界秩序》的文章,将英、法、德、加、日等国定位为「中等国家」,指出她们必须找出自身定位,对抗中美这两个变得「不可预测」(erratic)的大国。
昔日举足轻重的强国,如今已普遍被认为影响力式微,在G7峰会召开之前,《金融时报》刊登这篇文章,更让人为这人尽皆知的时代变迁感到唏嘘。可是,纵然该文作者意识到国际格局的变化,但其因应时局而提出的应对手法,却仍刻满上个时代的思维印记。
中美摆脱国际规范限制
拉赫曼对美中两国有不少尖锐批评,认为两者均竭力摆脱国际规范的限制。过去数十年,英、法、德、日、加拿大等国透过两大支柱自我定位,其一是与美国保持紧密关系,其二是加入欧盟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团体。可是,随着特朗普政府攻击全球贸易体制、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和伊朗核协议,一众盟友和伙伴怨声载道,两大支柱显然已被美国削弱;中国也不遑多让,包括无视国际仲裁庭有关南海的裁决,并在有关海域兴建军事设施,虽然在气候和贸易上,北京的立场与「中等国家」相似,但中国毕竟是向海外输出威权价值的一党制国家,与她们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拉赫曼指出,「中等国家」实力逊于大国,她们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却遍布全球,如果不团结一致组织起来,根本无法平衡中美的影响力,「是时候建立非正式联盟,维持基于规则的全球秩序」,乃至向海外派遣军力,并维护国际人权准则。
这篇文章中,有两点值得留意:第一,指出昔日叱咤一时的多个国家已沦为「中等大国」,丧失与中美两国媲美的实力。这些国家基于对本身实力的客观认知,以及出于对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的维护,加强合作什至建立「非正式联盟」,自然成为增强影响力的手法。
第二,西方主流媒体过往一面倒炒作「中国威胁论」,认为西方诸国必须在美国领导下,围堵中国这个战略对手,防止后者大幅修改国际规则与规范、颠覆现有世界秩序。如今中国被视作对手并不奇怪,但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和中国一同被列为「异己」,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是不小的,这在近一两年来也愈发成为主流看法。
「中等国家」忧北京战略意图
当然,美中同被列为「异己」,却不代表两者对「中等国家」带来的挑战是相同性质的:美国无论是玩忽国际协议,还是对贸易伙伴征收巨额关税,对欧盟和日本而言,顶多只是信誉和经贸上的问题;中国则不然,对于其资金源源不绝进入欧洲投资,乃至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等国家」更担心北京的战略意图,实际上折射出价值观上的矛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早前接受《香港01》访问时称,欧洲始终心存侥幸,把特朗普与美国切割,希望一旦特朗普在国内受到更多限制后,美欧关系能回到比较正常的状态;而对「不民主」的中国,欧盟始终不认为会比美国更可靠。拉赫曼所倡议的「中等国家联盟」,可能只是美国回复「本来面貌」前的过渡方案,西方国家的最终对手仍然是中国。
无论如何,随着中美主导全球格局,以及「中等国家」不再处于一线地位,国际社会的运转模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转移。包括拉赫曼在内,愈来愈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一个转变。可惜的是,意识到转变是一回事,如何应对则又是另一回事。而与不少观点类似,拉赫曼表达出来的仍是上一个时代的思维,亦即对抗与制衡,只是「角力双方」由西方对抗中国,改为由「中等国家」联合起来,平衡中美两强而已。
当G7峰会即将召开,人们都在反思这七个拥抱自由民主价值的发达经济体在自身影响力相对减弱后,究竟还能如何促进国际合作。可是,看清时局变化容易,多年以来形成的对抗性思维却颇难改变。
特朗普征关税惹众怒G7财长峰会6国表失望促华府作正确决定
缺包容性G7失色
事实上,源于冷战时代的G7便是抱持着「我们vs他们」的对立思维,甚难体现对不同体制的包容。随着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国家的日益发展,其全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必然会为这个世界注入更多与传统西方价值观不同的声音。不过,各类声音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
就代表性而言,G7根本比不上G20、东盟等平台。(资料图片)
二十国集团(G20)之所以兴起,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G7的作用,也与G20比G7更有代表性和包容性相关。当然,G20之所以受部分人诟病,也恰恰是因为该组织需要进一步地兼顾世界其他100多个国家之利益与诉求。
如今,不少国家和组织已经逐渐摸索出相当有启发性的相处方式。以南海仲裁案为例,若当事国继续采取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Benigno S. Aquino
III)的对抗手法,而非搁置冲突,寻求共同开发,并透过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框架之类的方案确保分歧不至于恶化至实际冲突,南海局势未必像今天那么平和。再以东盟为例,该地区数十年来的稳步发展,与区内各国搁置政治纠纷,着眼于经济维度契合的方式密切相关。
团结不应为了「对抗」
拉赫曼所言的「团结」本来是没错的,但是,如果「团结」是为了排他性的「对抗」,那么在这个正变得愈发多元、正经历范式转移的时代,势必带来负面的结果,也违背了「团结」的真谛。着眼于对方与自己的不同,试图通过团结来抗衡的倡议,无异于在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变化之时,选择螳臂当车而非顺势调整。一年一度的G7即将举行,这个「光辉不再」的组织该如何发挥作用,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