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威胁升至「2000亿」 特朗普搞事 不惜自损八百?

  【熊猫眼】中美贸易冲突上周再起波澜。继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华500亿美元产品征收关税后,美方强硬派重回舞台中央,作为中美谈判基础的互信亦消失殆尽,「风暴级」的贸易战有可能一触即发。

  当全世界还沉醉在「特金会」的一片和谐时,特朗普又搞事了。

  6月15日,特朗普宣布对5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开征25%关税,其中价值约340亿美元的第一部分7月6日实施。面对中国翌日宣布向等值美国商品征税的报复性措施,特朗普18日加码威胁将对2,000亿美元,乃至全部中国入口产品征收额外关税。受此影响,中国上证综指19日下挫3.78%,创4月以来最大跌幅;美国股市亦微跌1.1%。

  自今年3月美国公布301调查结果以来,本轮中美贸易冲突已扰攘了三个多月,见过大风大浪的市场早已习惯特朗普的狂言。而今次投资者反应剧烈,也显示出「狼真的来了」的恐惧。相比早前的关税威胁,今次的500亿美元清单配上明确实施日期,算得上「半只脚已落地」。事实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早前已就增购约700亿美元美国商品,与美国商务部长罗斯达成口头协议。如今美方公然违约,打击市场信心的同时,亦令人们反思早前的预期是否过于乐观。

  强硬作风背后的表演型个性

  显然,无论是掀起新一波战火的特朗普,或是他的强硬派伙伴,都对在贸易战中战胜中国有充分信心。特朗普之所以喊出对2,000亿美元,乃至4,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税威胁,在于其认为美国每年对华出口不过1,300亿之多,超过这个数额,中国将无从报复。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也表示「贸易战将伤害美国经济,但相比中国威胁,这不算什么」,纳瓦罗还强调「中国的损失会远大于美国」。

  纳瓦罗(右)和莱特希泽同为现任美国政府中的贸易鹰派,互为政治盟友(路透社)

  美国正和其他国家玩着不公平的贸易游戏,这是特朗普的一贯看法;威胁和谈判相结合,这是特朗普的一贯手法。不止对中国,特朗普向盟友收起关税来也毫不手软,相信读者仍未忘记德国总理默克尔在G7峰会时怒瞪特朗普一幕。相比起盟友,特朗普对付起中国来毋须顾及建制派党友的眼色,更不会在国会触礁,议员们恨不得对中国再狠一些,阻力大减。而以纳瓦罗为代表的鹰派一向视中国为美国的战略威胁,欲除之而后快,为强硬政策增加了推力。

  当下,也是特朗普认为适合让贸易战升级的有利时机。一方面,随着「特金会」顺利举行,朝鲜核问题已转入技术阶段,华府认为可在其他问题上发力,毋须多忌惮北京对金正恩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随着美朝峰会成功,特朗普的国内支持率持续反弹;根据盖洛普民调公司6月15至18日期间的调查结果显示,特朗普支持率已回升至45%
,创下上任18个月以来最佳纪录;其中,共和党选民对他的支持率更高达九成,为其强硬态度提供民意基础。适逢年底中期选举,特朗普的强硬派形象更有利其巩固摇摆州铁锈区的工人票。

  随着「特金会」顺利举行,朝鲜核问题已转入技术阶段,华府认为可在其他问题上发力,毋须多忌惮北京对金正恩的影响力。

  年底中期选举,特朗普的强硬派形象更有利其巩固摇摆州铁锈区的工人票。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特朗普主观的表演风格亦不可忽视。全球范围内,同特朗普一样「嚣张」的领导人恐怕只有前苏联「咆哮的赫鲁晓夫」、公然撕毁《联合国宪章》的前利比亚领导人卡达菲,以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放诸今日美国政坛,也无人像特朗普一样「有型格」。从竞选期间滔滔不绝的「妄言」,到上任后近一年半来面对多项问题的处理方式、与他国领袖争议性的往来、乃至近期围绕朝核问题上的高调姿态,都在在显示他对镁光灯的执着。

  尽管如此,特朗普却在用人上保持较强的控制力。众人皆知,特朗普经贸团队内部不同势力人士云集,按最简单的分法:鸽派的财政部长努姆钦和罗斯,鹰派的莱特希泽同纳瓦罗,两派无论是意识形态,或身后代表的利益集团,可谓南辕北辙。不过特朗普却能将两派人马同留帐中,早前需要同中国谈判时便派出前者,如今又将后两人摆上台面。种种因素,共同造就了如今「战争边缘」的局面。

  负面效果显现商界躁动

  特朗普自然享受展现强硬手段所带来的关注,却也要面对贸易战带来的经济和政治效应,毕竟就连贸易战推手纳瓦罗也承认美国经济将受到冲击。细看今次500亿美元的商品清单,大多为中国制造的工业及科技产品:其中52%为工业机械,43%为半导体等科技业半成品,只有不到1%是居民消费品。显然,白宫亦忌惮消费品涨价可能导致民意反弹。然而,征税后的经营成本都由市场和企业承担。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米勒(Scott
Miller)便表示:「关税带来的通货膨胀不会在短期出现,但一定会在长期影响物价。」

  钢铁作为特朗普全球贸易战的第一个目标,价格已如同过山车般飞涨。6月20日,美国热轧钢卷期货价格升至每吨902美元,较去年同期的589美元大涨53%。由于特朗普向外国钢材征收的税率仅有25%,罗斯因此将涨价归咎于「一些行业参与者反社会行为的结果」,指控其牟取暴利。然而,尽管罗斯试图自圆其说,却起不到什么作用。美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商品价格自由浮动,亦不可避免受消费者心态和炒家影响。维持自由市场、维持物价稳定与贸易保护主义三者间事实上构成了「不可能三角」。

  而在消费品方面,1月被特朗普列入向中国征税清单的洗衣机,半年内价格上涨了17%。如果贸易战开打,相关情况应会在其他领域同时出现,影响美国国民的购买力,并大幅增加企业成本,乃至影响在华拥有巨大经济利益的跨国企业。相对1980年代,美国商界大多支持莱特希泽敲打日本,如今他们的态度显然不同。

  《华尔街日报》属美国温和保守派传媒,与铁杆亲共和党传媒霍士电视台(FOX),同由传媒大亨梅铎(Rupert
Murdoch)拥有。该报在中美贸易冲突问题上取向明显,早前发文《在贸易战中,如今的中国迥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警告特朗普政府勿轻起战端;近来又发出《贸易关税将直接伤害消费者》,直言贸易战对一般民众的冲击。而曾以共和党人身份竞选成功并连任纽约市长逾十年的彭博(Michael
Bloomberg),更直接在旗下彭博新闻网发文,表示将在之后的大选中支持民主党。

  对两国都是不可承受之痛

  对美国而言,飙升的物价将影响国民生活质量,并可能冲击特朗普政府,但却可能破坏中国结构性经济改革,尤其诚如特朗普所说,将贸易战规模上升到所谓「2000亿」水平。

  事实上,中国政府亦深知贸易战带来的危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前讲话中提及:贸易战中没有赢家。副总理刘鹤和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亦不断奔走,旨在说服美国收手。可是,如果500亿美元关税下月开始落地,中方也只能用「以战止战」的方式应付。商务部早前召开记者会表示,将对美国实施「质量型」的报复,被许多人理解为将在贸易以外的其他战线对美施压,包括限制美国服务类企业的销售业务、乃至抛售美国国债等。无论怎样,双方经济都将受更严重冲击。

  正如上文所说,贸易战对中美两国都是不可承受之痛,即使首轮贸易战开打,中美双方仍存在斡旋的空间。特朗普上任一年半以来,在贸易、朝核等多个问题上都采取「以打促谈」的方式:落实威胁也是增加谈判筹码,而非打算与对手「揽炒」。事实也证明,对特朗普来说,「什么都可以谈」。

  另一方面,目前特朗普的贸易政策由鹰派主导,然而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界和企业界,必然会通过温和派的商务部长罗斯和财政部长努姆钦向白宫施加压力。考虑到美国当下正处于中期选举阶段,可以预计特朗普政府在接下来的数月间依旧会在贸易维度采取强硬措施,向各国开火。不过,当年底选举压力不再,因推行关税而造成的市场动荡,将让商界对白宫的不满进一步爆发。彼时特朗普相信会采取较为温和的措施。毕竟任何政府都需要考虑代价和成本,更何况是这位有着「资产负债表思维」、精于算帐的商人总统。

  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国际经贸研究中心主任、美国驻联合国前大使米勒(Terry
Miller)在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如果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钢铁产能过剩等方面做出更多让步,中美贸易战将可避免。」另一方面,包括欧盟和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亦会加强合作,在贸易问题上对美采取更强硬的态度,中美贸易战或许还有回转的空间。米勒也认为,美国中期选举过后,特朗普面对的政治压力减少,也许会有不同考量。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