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中国此前多次争取欧盟支持,欲联欧抗美。昨日(26日),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表示,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向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提出承诺,协助美国对抗中国的贸易措施。
《德国之声》认为中国从初期的高调回击转为了低调应对。
路透社认为,如果美国与欧盟的协议成立,则他们将得以聚焦于中国。中国经济崛起威胁到欧美双方。
伦敦咨询机构「资金经济学」的高级中国问题经济学家伊凡普理查(Julian
Evans-Pritchard)认为,欧洲与美国在中国有关产业政策,诸如「中国制造2025」上与美国持有相同的立场。据了解,欧美认为「中国制造2025」在本质上要替代西方国家的技术。因此,伊凡普理查认为,中国在争取欧盟支持上未能成功。因为中美矛盾相比,美欧之间的分歧范围要小得多。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美欧双方都不爱听习近平的「中国制造2025」,特朗普与欧盟达成的协议将得到落实,特朗普在「中国制造2025」问题上为自己争取到了大得多的回旋空间,可以尽情敲打中国。
不过,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指这份美欧的联合声明缺少很多细节,亦有经济学家认为声明仅能体现了双方都有要谈的意愿,而且特朗普也完全有可能发帖把这些协议都给否了。
随着中美贸易战地不断升级,《德国之声》认为中国从初期的高调回击转为了低调应对,《德国之声》一篇题为《中国的恐惧》称,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媒体一度曾非常高调,声称要和美国「战斗到底」。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宣传或贸易战问题上变得温和低调了许多。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此前的强硬态度不但没有达到目的,而且还令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另讯:
日本《时事通信社》报道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推行的「强国」战略路线正在变得低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激化,导致外界开始对他作出批评。
报道指,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在贸易问题上批判中国,中国的「强国」宣传逐渐转弱。官媒《环球时报》6月下旬曾刊发社论《我们的科学水平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克服这一差距需要数代人的辛苦与努力》,向外展示出「谦虚」的姿态。
报导又说,中国此前一直高涨的投资与消费目前都在减速,经济的不透明性持续增强。有国际政治专家称,「正是在习近平手上导致了中美激烈对峙」,诸如此类的批判声音在中国国内逐渐出现。此外,中美关系急速恶化不仅因为贸易问题,还与涉及中国主权的南海以及台湾问题有关,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层似乎正在修改之前的「强国」路线。
习近平避开聚光灯和中美贸易战保持距离
此外,习近平7月曾缺席中共党媒《人民日报》的头版。《日本经济新闻》对此刊文称,习近平缺席《人民日报》的头版是为了和中美贸易战保持距离。
文章称,习近平避开聚光灯,同时也避开批评。他一直在中美贸易战问题上保持沉默,这让外界猜测其是为了一旦贸易战失控的话,让自己避开舆论抨击。此外,习近平在中国国家电视台的曝光率也显著地下降,有可能是想在贸易战导致重大的反弹时远离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