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前不久宣稱,常被他稱為「朋友」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再是他的朋友了。這兩位「不再是朋友」的大國元首,確定將於11月底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G20峰會中會晤。這次「川習會」的影響,對兩國的緊張關係究竟會轉趨緩和,或繼續擴大分歧,甚至分道揚鑣、對抗升高,至為關鍵。如果川、習兩人缺乏互信,見了也是白見,談了也是白談,簽了也是白簽,相見不如不見。
今年以來,美中兩國以貿易戰為主軸的摩擦愈演愈烈,並有擴大到政治、安全和軍事領域的趨勢。美國的意圖透過川普推特頻繁宣示,副總統潘斯月初在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中國政策演說,闡釋得非常清楚,也直接呼應川普政府去年12月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一言以蔽之,因應中國的挑戰,美國對中國政策出現全方位調整,從交往為主轉向遏制為主,並明確將中國定位為戰略對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美中摩擦不可避免,而如何把危機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使兩國關係不致硬著陸,才是兩國主政者應思考的問題。
美中兩國關係惡化,事實上從去年11月川普對中國國事訪問後便開始。那次訪問,儘管兩國都強調川普在北京受到高規格接待,也簽了一些華而不實的貿易協議,但顯然川普對結果並不滿意。因此他離開北京次日,就迫不及待在越南向北京「開砲」。究其原因,一是習近平原在佛州海湖莊園承諾的催促北韓廢核並未實現;二是他對習近平仍企圖用大量貿易採購的老手法「打發」美國,無意從根本上解決兩國貿易不平衡問題感到失望。
正是那次北京行之後,川普下定決心丟掉對習近平的幻想,讓一系列對中國政策出台,其中一項就是掀起美中之間的貿易戰。如今兩輪貿易戰下來,兩國摩擦從貿易戰擴大到政治、軍事、安全領域,甚至直接在南海、台海等敏感問題上,觸碰中國嚴守的底限。
這種態勢如不及時踩煞車,可能滑向更危險方向。例如美艦在南海「自由航行」,進入島礁12浬範圍內,挑戰中國聲稱的主權,遭到中國艦艇以極危險的衝撞動作驅趕,兩艦距離僅41公尺。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波頓已警告中國,美艦若再遭遇挑釁,將按照「交戰規則」行使自衛權。未來美國與盟國擬在南海進行軍演,預料將再挑動兩國關係的敏感神經。
兩國關係這些危險動向,川習會必須列入議程討論。鑑於中方至今尚未釋出川習會之前,如何在貿易上讓步的意願,有報導指川普政府正考慮川習會把貿易問題排除在議程之外。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上周說,川普與習近平的會面可能只是「短暫會面」。這說明貿易問題解決無望,白宮已大幅降低對這次會晤的期待。若果真如此,則川習會面恐怕只有象徵意義,相見不如不見。
美國原本在今年5月向北京提交一份清單,羅列52項希望中國採取的行動,中方官員據此細分,列出142項中國可能採取的措施,但清單卻一直未交給美國。美國也要求中國在一系列問題上作出承諾,包括兩國聯手在北韓棄核問題上取得進展。美方認為中國在促北韓棄核問題上不僅沒有幫助美國,反而在背後作梗,使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川金會」後棄核立場轉趨消極。
中方的不滿也不比美方少。包括外長王毅、駐美大使崔天凱等官員,一再抱怨美國說話不算數,兩輪談判官員多次與中方達成協議後,都被川普否決。因此中方認為,他們不可能與川普的下屬官員達成交易,只有川普才是唯一可達成協議的人。中方曾試圖利用過去與美國政府溝通的管道,例如前財長鮑森、前國務卿季辛吉、黑石集團總裁蘇世民等,與川普政府溝通,但都徒勞無功。而由崔天凱與第一女婿庫許納建立的溝通管道,自川普去年訪問北京之後,便幾近停擺。他們急切想促成川、習兩人在G20峰會會晤,並達成突破。
誠然,兩國官員與其互相埋怨,不如設法加深川、習兩人的互信。畢竟正如國防部長馬提斯所言,美中戰略競爭並不意味著敵對,沒有必要鬥得你死我活。假若川、習兩人互相認為對方在欺騙自己,就難有互信,達成突破性協議更不容易。中國防長下周訪美、美國未把中國列為匯率操控國,雙方似都想為川習會營造友好氣氛。能否奏效,只能等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