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工智能(AI)技術正重塑醫療健康領域。上周六及昨日(19日及20日),以「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5年中國醫學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匯聚來自數學、AI、醫學、公共衛生、藥學等多學科的專家,探討AI與醫學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與發展方向。「AI中醫」近期已進駐北京廣安門醫院,為患者把脈,院方望其可服務更多患者。
新華社昨報道,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在大會指出,AI是典型「新質生產力」,正改變醫學研究的範式、業內生態。他並稱,誰先擁抱AI,誰就能在未來醫療競爭佔主動。
专家:醫用AI須可解釋可信人性化
全國政協委員、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王江平在主題報告表示,醫療數據敏感、診療結果不可逆、責任主體複雜,導致醫療業AI應用處於「高壓地帶」。他提出「人機對齊法則」策略,強調AI必須通過「可解釋、信任度、人性化」三重考驗,讓該法則深入技術架構、數據集建設、醫院管理、患者知情、行業監管等環節,才能令AI從「高效工具」變為醫生的「可信伙伴」。
此前,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上月底發布「廣醫.岐智」中醫大模型,成為國內首間本地化部署「算力+模型+應用」一體化服務的中醫醫院。
院方表示,「廣醫.岐智」大模型基於醫患對話、「望聞問切」四診信息及舌診、脈象等中醫特色多模態數據,可在兩三秒內自動生成病歷文書,並提供辨證思路、方劑推薦、用藥禁忌等診療建議。
目前,AI診病仍有很多爭議。廣安門醫院黨委書記劉震表示,大模型不是要替代中醫師,院方引入「AI+」既可複製中醫專家、提高醫院運營效率服務更多患者,也想利用大模型在語義理解、邏輯思考、多模態輸出等方面能力,加快中醫醫術的「傳幫帶」(老一代傳授、幫助、帶領下一代 )。
在昨日大會,與會專家亦反覆強調:「AI不是替代醫生,而是拓展醫學的領域。」
隨着AI浪潮,中醫圈用AI的不止廣安門醫院一間。此前公開發布的知名中醫藥大模型就超過10個,開發中的至少50個。復旦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等高校,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等醫療機構,以及香雪製藥、天士力等藥企,都曾參與開發中醫藥大模型。大模型用於中醫藥領域,被認為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一步。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主管部門,去年多次發文督促中醫醫院加快智能化升級。
圖- 隨着技術進步,AI在醫療診斷、藥物研發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圖為本月12日,山西太原市南中環一間中醫館內,市民體驗AI診脈。(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