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美爆發關稅戰影響內地製造業,本報記者近日在「中國玩具禮品之都」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採訪多名中小企老闆,他們說近年世界消費疲弱,導致「內捲」極為嚴重,如今碰上關稅戰,市場前景更不明朗;但基於文化、標準等差異,外貿轉內銷「不是想轉就能轉」,民企亟須提升自我競爭力。
見到記者來訪,專門製造嬰幼兒玩具的劉先生,首先「採訪」記者:「你們媒體應該看得更廣一些,關稅戰估計要繼續多久?」在眾多廠家做外銷生意的澄海,經營者一向關注世界局勢。自中美貿易戰,劉先生近年積極開拓內銷市場,目前外銷佔比已降至四成,主要面向歐洲,包括小量銷往俄羅斯、波蘭。
中美關稅戰後,中國政府推出「外貿轉內銷」扶持政策,嘗試助力企業經營、守住就業基本盤。作為「外貿轉內銷」的過來人,劉先生稱驟然把外貿產品轉向國內銷售,對消費類產品非常困難,關鍵是如今國內市場喜好與國外有很大差異,譬如顏色、款式等方面。
廠商稱國內潮流變化快 難適應
「以前國內比較落後,大家審美觀跟隨外國,市場一體,基本上外國什麼好賣,在國內也會受歡迎。」劉先生指出,現時在文化自信等因素帶動下,中國人有自身審美特色,「你看現在興起的國潮(產品),在外國未必能賣得出,反過來也是一樣道理」。
劉先生提及一個非玩具業的例子,前兩年在陶瓷產業大市潮州,有廠家一批馬桶因俄烏戰爭滯留,幾個貨櫃的馬桶想轉銷他地,結果因是根據烏克蘭訂單做的黑色馬桶,沒有人買,只能處理掉。且競爭激烈,中國消費者貪新鮮、要求高,產品款式要變化很快才能競爭國內市場;反倒外國人目前潮流變化沒那麼快,外貿單有時簡單一些。
服裝業舉例:東西方體格異 外貿衫難內銷
連日來在澄海走訪多個廠商談生意的電商陳先生,對國內市場內捲深有體會。陳稱,自己在2009至2016年做國內網購市場,但內捲愈來愈大,合伙公司在北京新三板上市後,新冠疫情期間他另行創業,轉做外銷電商,目前在廣州經營3個面向歐美市場的電商網站,包括銷售大碼時裝、青少年玩具。
美國小包裹徵稅政策推出後,陳先生的網站訂單量立即下跌30%。陳先生表示外貿轉內銷非常困難,比如外貿衣服的款式、體型並不太適合中國人,特別是大碼時裝更難轉向內銷,「東西方體格不一樣,比如鞋子,鞋楦也不一樣」。
陳先生還提及,國內外標準不一致,有時國內標準比外國嚴格,外貿貨未必能在國內銷售。且一些廠商專門做定製產品,比如有服裝廠長期做供應美國體育賽事的周邊產品,在國內找不到客戶。
東盟成汕頭最大出口地 有廠商擬進軍
也有廠商不太擔心前景。代工生產毛絨玩具的中小型廠東謝先生依然主打外貿,對於關稅戰,他稱對生意有影響,但「生意總要做的,餓不死我們小企業,那些有錢人也不在乎少幾個訂單」。其工廠訂單目前不足三成來自美國,已有貿易商提出降價要求,「我們做廠的,主要看有沒得賺,沒有訂單就減少一些工人,有沒有關稅戰都是這樣考慮」。
謝先生暫時也沒考慮轉內銷市場,理由同樣是中國市場飽和,「內捲」太嚴重。他認為可開拓其他市場,現在本地玩具產品很多銷往東南亞,當地像20年前的中國,對知識產權(IP)保護較差,有大量冒牌、抄襲的中國貨進入市場,廠家接東南亞訂單時也不會理貿易商有否獲IP授權,有冒牌貨廠家甚至搬到東南亞設廠生產。
汕頭海關數據業也顯示,美國市場已非主要,東盟冒起。2024年汕頭市外貿(八成來自民企)出口466.3億元(人民幣,下同),主要市場是東盟(19.7%)、美國(15.9%)、歐盟(14.7%)和香港(8.4%)。其中,玩具出口121億元,佔26%。
商家嘆今年近零盈利 料內捲加劇
「賣東南亞的都是低端玩具,還有大量的庫存積壓貨賤價甩賣。」洋名Sean的蔡先生,家族轉做積木玩具(類似樂高)生產近10年,他稱積木玩具難銷往東南亞,不過目前國內生產成本高,「到東南亞設廠可以考慮」。去年Sean有約兩成生意是美國訂單,今年為零,「主要是競爭太大,行家內捲,把訂單捲跑了」。
全球消費疲弱,玩具業首當其衝,供過於求下,行內爭搶訂單,有時為維持工廠運作就算不賺也接單。Sean說,其公司現時主要靠歐洲市場支撐,減去各項成本後,今年幾乎沒盈利。若非早年生意好時買地建廠房,恐怕已支持不住,「現在外面租廠做生意的,倒閉一大片」。
「國內經濟也不好,消費降級,如果外貿加入內銷市場,肯定會加劇內銷內捲。」劉先生亦認為,外貿轉內銷會衝擊國內市場,但相信距離衝擊還有些時間,因外貿商需重新設計商品,適應市場,他要做好應對準備。
(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