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Stan Lee的黃金時代 超級英雄塑造美國意識形態

大約十年前,「漫威之父」史丹李(Stan Lee)編撰了一段漫畫,闡述心目中的「美國理念」(American Ideal),但他指出,恐怖主義、移民、醫保等議題令美國社會愈來愈分化,可見他的憂心與希冀。數十年來,史丹李的漫畫王國直視了世界及美國社會的真實狀況,由二戰期間出現的美國隊長對抗希特拉,到步入反恐時代,他藉鐵甲奇俠探索伊拉克及阿富汗戰爭。史丹李的漫畫塑造出當代美國的意識形態,勾勒出歷史與科幻交錯的軌迹,誰能不為此着迷?

美國是一個夢、是個願景、是個奇蹟,基於一個高尚的理念——不同種族、宗教的人可和平共處,在法律之下,每個人都享有公義,並由政府負責管治。不過,縱使這理念擁有令人驚嘆的力量,仍可能十分脆弱,必須受到庇護、捍衛、滋養及保護。絕少事情比一個理念之死來得更悲慘,尤其是它作為全球燈塔的理念。
史丹李, 2007

《鐵甲奇俠》(Iron Man)首部電影於2008年上映,對於漫威(Marvel)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因為過去數十年來,他們都是授權其他製作公司拍攝電影。《鐵甲奇俠》才是首部自家出品的電影,卻在全球一舉創下五億美元票房。短短十年,漫威工作室出品的電影多達20套,《美國隊長》、《復仇者聯盟》、《黑豹》、《奇異博士》……成了母公司迪士尼一隻最會生金蛋的母雞,也令漫威這個美漫界老字號真正的走上世界舞台。旗下的超級英雄無人不曉,沒看過漫威漫畫的香港人,大概總有看過一兩套他們的超級英雄電影。

史丹李於上周一(11月12日)離世,傳奇一生雖告落幕,筆下的漫威宇宙卻是無窮無盡的。他的科幻橋段結合當代歷史,使美漫成為了美國流行文化一個重要部分。史丹李強調,他的創作既注重動作,亦注重角色刻劃,他筆下的每位英雄人物都代表着美國人的觀念及意識形態,並且隨着時代轉變、進步,有如一部歷史側寫。

他的事業生涯可算代表了美漫的黃金時代,而二戰是個重要的開端。1939年,16歲的史丹李投身漫畫界,透過家人介紹在漫畫公司Timely Comics(即漫威的前身)覓得工作崗位,由打雜做起。那年,正好是二戰爆發的一年。希特拉的納粹軍隊在大西洋彼岸,向歐洲鄰國步步進逼,美國雖仍未介入歐洲的戰事,但美國本土已瀰漫着一股戰爭情緒。參戰?不參戰?美國舉國上下議論紛紛。

Timely Comics當時是由傳奇組合「Simon and Kirby」——主編喬西蒙(Joe Simon)及漫畫家科比(Jack Kirby)主理,在二戰的大時代背景下,他們創作出對抗納粹德軍的美國隊長。1941年3月出版的第一期封面,美國隊長Steve Rogers一拳痛擊希特拉的臉,那時美國國內的愛國情緒已相當高漲。喬西蒙曾明言,美國隊長這個角色顯然是具政治含義的,述明了對納粹份子的反對之餘,同時對抗那些反對美國參戰的聲音。

正因有着這本戰爭主題漫畫,本身是打雜的史丹李得到第一份寫作任務,就是撰寫《美國隊長》第三期漫畫。其後,喬西蒙與科比過檔National Comics(即DC前身),年僅19歲的史丹李被委以重任,出任暫代主編一職。

""

史丹李剛展開的漫畫生涯,因戰爭而起,也隨戰爭而去。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捲入二戰漩渦,翌年,史丹李便參軍去,因有着編寫經驗,他沒被派到戰場,而成為了通訊軍(Signal Corps.)的一位文膽(playwright),為美軍撰寫宣傳片、廣播稿、海報及資訊手冊等。史丹李生前的最後一則Instagram貼文也毋忘這段戰爭歲月,他引以為榮地寫道:「感謝所有為國效命的美國軍人。有趣的事實:史丹在二戰中的官方銜頭是文膽。」

當美國隊長擊退納粹 彰顯邪不能勝正

漫畫格裏,正義的美國隊長擊敗了希特拉與納粹德軍,現實中的美國亦然,「邪不能勝正」也成了人類衝突的理想結局。二戰結束後,迎來和平的日子,但戰爭沒有遠離美國,反之,接下來數十年,美國在全球涉足的戰事愈來愈多。史丹李在二戰後回到漫畫社。二戰催生了代表正義的超級英雄,然而,美國隊長完成這項歷史任務後,暫且「退下火線」,在五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漫畫題材多是愛情、科幻及西部故事。

史丹李的事業於六十年代才真正開始向上攀,延續了美國隊長的英雄主義,史丹李與科比在1961年創作了《神奇4俠》(Fantastic Four)及其同名人物,另一個「親生仔」蜘蛛俠則於1962年首度面世。史丹李曾經認為做一個執筆餬口的漫畫作家,沒什麼了不起的:「別人都在建大橋、治惡疾,自己卻只是一個漫畫作家,我為此感到尷尬。但其後明白到『娛樂』(entertainment)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失去娛樂,人們或會走向極端。我便醒覺,能娛樂別人是很棒的事。」後來他似乎更理解到,漫畫世界又豈止娛樂大眾?

作為猶太人後裔的史丹李生前最後一篇文章提到,希望以漫畫教大眾認識猶太人大屠殺。「有時候,我們忘記了,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猶太人大屠殺是一件較陌生的事物。」現時,美國35個州份的公立學校已把大屠殺歷史納入必修課程,伊利諾州作為當中的先驅,也是1990年才開始。史丹李說,在此之前,美國年輕人沒有太多機會學習有關納粹大屠殺,於是漫畫創作人都出一分力填補這片空缺。在六、七十年代,不少漫畫內容都載述了這段人類的黑暗歷史,包括漫威的美國隊長及Sgt. Fury,以及DC的《星條戰爭故事》(Star Spangled War Stories)等。「超級英雄擊退壞人的驚心動魄情節外,我跟同事們不下一次透過漫畫格來教導讀者認識一些真實事件。我們不再只是漫畫創作人。我們也是老師。」

因為直視歷史與社會問題,令原本用來「娛樂」大眾的漫畫有了重量,也令美國漫畫富有傳奇色彩。著名法國歷史學家Pierre Nora形容,漫畫就是「現代記憶」(modern memory),「迫使我們直視現實,明白真實記憶和歷史記載之間的差異……明白『歷史』不過是我們這個健忘的現代社會,在時代改變的驅動下,可憐的試圖整理過去。」美國文化研究學者Cathy Schlund-Vials指出,有關戰爭歷史的論述多數是圍繞主要戰役、當權軍官及政治家的看法,但美國漫畫卻不同,它反映着那個時代普羅大眾的取態,其連載及量產的特性,使它可以按照社會及政治轉變來編撰,故事情節發展往往反映了民眾的態度轉向,因他們就是目標讀者。

同樣於六十年代粉墨登場的鐵甲奇俠,則是史丹李探索冷戰題材的人物,主角既富有,也有先進的軍事科技,跟那時的美國形象相符。早期的《鐵甲奇俠》漫畫是充滿反共產主義色彩的,故事講述軍火商富豪Tony Stark處身越南森林,被共產份子俘虜,再設計出助他逃出生天的鐵甲,以至其後一連串對抗北越共產政權的戰事。研究鐵甲奇俠與冷戰關係的學者Paul Fellman指出,六十年代的鐵甲奇俠代表着「自負、好鬥的戰後美國形象」,美國國內那時正需要一些「聲音」去合理化越戰出兵之舉。

有學者指出,這體現了愛國主義及反共是當時美國人的共同意識形態。那段時期的漫威漫畫內容多數是主戰的。但1968年越戰的「春節攻勢」(Tet Offensive)成了轉捩點,那場狼狽的海外戰事導致死傷過萬,受害的絕大多數是越南平民,美軍也損兵折將。春節攻勢之後,美國社會的反戰運動及情緒愈見高漲,漸漸成了主流聲音,人道主義、和平取代了「邪不能勝正」的理念,正邪也非見得如此黑白分明。Schlund-Vials形容,這促使美漫的超級英雄漸漸由鷹派轉為鴿派。

近年,史丹李在訪問中憶述當年創作鐵甲奇俠的理念時,說那時正值戰爭,全國年輕人都憎恨戰爭,憎恨軍事工業,憎恨討厭一切。年少氣盛的他卻偏要設計出一個犯眾憎的人物──超級富有、製造軍火的花花公子Tony Stark,強迫美國人接受。「我那時真有點太自負,我也為自己感到有點羞愧。」

到2008年,漫威把鐵甲奇俠搬上大銀幕,這時的美國,反共意識已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反恐。Tony Stark不是迷失於越南的深山叢林,而是阿富汗的沙漠,敵人當然就是恐怖份子。不過,電影版裏的Tony Stark,縱使仍舊是軍火商人,但顯然對戰爭及武器為禍是有所思慮,希望保護國家之餘,也不斷掙扎是否要卸下鐵甲。的確,2008年的美國社會也正在反思,時任總統喬治布殊出兵伊拉克的反恐戰是否明智。

Schlund-Vials說,美國漫畫比起所有媒介,更全面地反映戰爭論述的軌迹,也記錄了美國大眾如何從普遍主戰,演變成今日的一種矛盾心態,思慮到戰爭的目的與後果。發動戰爭所耗費的金錢及人命是否值得?是有勝算的戰爭,還是劫數難逃的一役?會是一場教訓,還是一個傳奇?或者同年美國人選出了反戰的奧巴馬上台,已是一個明顯的答案。

奧巴馬是神奇先生 特朗普是最卑鄙奸角

現今美國人對於戰爭的看法,相比《美國隊長》於二戰期間誕生時,以至六十年代超級英雄漫畫的全盛時期,可謂有了明顯的分別。不過,漫威與DC這些正義英雄人物及故事情節依然深受漫迷喜愛,或者是因為漫畫從未與美國社會脫節。史丹李的漫畫提倡自由派觀念,重視社會公義和平等,除了突顯種族平等的《黑豹》,他亦曾計劃設計了一名同性戀超級英雄,可惜最後沒有落實。

美國漫畫與政治的關係是難以切割的,史丹李亦從沒避諱這個敏感問題。他長年支持民主黨,1994年捐款支持愛德華.甘迺迪(Edward Kennedy)角逐參議員席位,2008年大選後,他又笑說奧巴馬具備了一些「神奇先生」(Mr. Fantastic)的特質。2016年,漫威的連載漫畫《Spider-Gwen Annual》則出現了以特朗普作藍本的奸角MODAAK(美國國王的精神生物,Mental Organism Designed As America’s King),但角色僅出現了兩頁就被收拾。史丹李生前為設計解畫:

我想MODAAK是我們有史以來最卑鄙的奸角,指示了漫威畫家Jason Latour給他的不只是金黃色,還有邪惡、歧視、小器等等我們所鄙視的特朗普特質。

史丹李更幽他一默,刻意安排了一位「特朗普討厭的」黑人女性版美國隊長來收拾MODAAK,對不少討厭特朗普的漫迷來說,必定大快人心。

2007年11月,史丹李為《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創刊150周年編撰漫畫,一述他心目中的「美國理念」;他指出,美國社會因為各種問題變得愈來愈撕裂,出現「他者」、「我者」的分化。不過,史丹李仍抱着希望,因為美國人仍可團結一致,他確信「美國理念」是世上最偉大的。

漫威世界裏的美國,曾經正義、光明,也曾經驕縱、霸道。無論你是否認同或喜愛這些英雄主義、美國主義,史丹李無疑以筆桿畫出了一個美國的黃金時代,也捍衛着他信奉的美國理念。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