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1月金融數據反映,在消費要谷難谷之下,中央正鬆信貸谷投資,以穩就業與經濟,新增貸款與社會融資增量雙雙創紀錄,穩槓桿已讓路予鬆槓桿,結構問題惟有容後解決。
新貸社會融資 雙雙創新紀錄
內地15日公布的經濟數據凸顯經濟下行形勢嚴峻。一方面,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按年僅升1.7%,創1年新低;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按年僅漲0.1%,為28個月新低、且增速已連續7個月下滑,反映內需繼續走弱,通縮隱憂愈來愈大。
另一方面,金融數據遠勝預期。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達3.2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不但高於市場預期,更創單月歷史新高。
社會融資規模即金融體系向實體經濟提供的資金,包括銀行信貸、發債、股市集資等,其1月增量達4.64萬億元,亦創歷史新高。
金融數據如此強勁,明顯是中央政策使然。因佔社會融資增量近75%的銀行信貸,向來受中央指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更因中央提前發行,淨增額由去年同月的零,變為今年1月的1,088億元。
雖說中央對金融槓桿的取態,早已由因要收拾金融海嘯時4萬億大水漫灌所遺後患時的「去槓桿」,改為因應經濟放緩的「穩槓桿」,但如此大力放水,金融槓桿勢將上升,實際上穩槓桿已讓路「鬆槓桿」。
中央對此是不得不為,因經濟增速進一步滑坡已無可避免,即使內地官媒日前亦放風,評論文章指今年第三季增速才有望反彈。不斷出刺激手段穩住就業與經濟已是當前急務。
免經濟雪上霜 貿談協議可期
然而,中央雖出招谷消費,但從今年新春消費增速為14年來首次跌破雙位數,凸顯消費仍因結構問題而難催谷,要有把握穩住就業與經濟,便惟有同時力谷投資尤其基建,此則需要足夠資金配套。這正是中央提早讓地方債開閘,並明令要在9月底前完成今年發債目標的底因。
中央放水力度愈大,反映經濟情況愈令中央擔心,內地正盛傳下月召開的人大、政協兩會,將推新4萬億提振經濟。
雖說中央力言不會再大水漫灌,且會更針對性如協助中小企融資,但大方向是先救了經濟再算,鬆槓桿令債務等結構問題再惡化,將容後處理。此對中美貿易談判亦有一定啟示,就是中央會力避經濟下滑雪上加霜,故中美終達成一定協議的可能性較高。
(2019.2.18 《悉尼郵報》社長 梁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