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聚焦中美】第三屆太和文明論壇國際關係分論壇昨日在京閉幕。出席的多位中外國際關係專家對中美雙方是否會走向更深層次的對抗意見不一,但均認為中美雙方需跳出貿易摩擦的局限,相互適應和建立新的互信及需着眼更多層面的合作。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前中國現代關係研究院院長崔立如認為,美國在國家安全戰略當中把中國確定為主要對手,使中美關係呈現既是伙伴又是對手的超複雜關係。如若形成的這種氣氛和觀念固定,日後改變會非常困難。雙方關係的持續下行已完全顛覆了中美之間原來的政治互信。故而中美需要重建互信,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找到新的共處方式。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徐棄郁認為,美國國家安全政策的轉變,直接會影響到貿易戰是否會溢出到其他的領域、特朗普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對中方的施壓程度會達到什麼水準、美方是否會加強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以及美方是否會針對中國採取競爭戰略。徐棄郁指出,雖然兩國軍方或者安全總體關係是保持穩定,但還不足以提供足夠多的凝聚力和共同的利益。他認為,中美現階段缺少理性、客觀的戰略關係定位,此也導致兩國的安全關係有可能會經歷更多的波動。
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所長Robert Daly指出,中美兩國處於北極、南極、網絡安全、南美、非洲等多方面的主導權競爭關係,但這並不是唯一。在全球變暖等問題,大規模傳染病防治、有組織犯罪全球化治理等方面中美沒有對冲關係。他表示,雖然中美互為最大的、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對手,但相比前者這些並不是主要威脅,故而中美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
全球變暖防止罪案 沒對冲可合作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Stephen Orlins強調,中美雙方都有能力讓雙邊關係重回正軌,認為貿易問題是可以解決且最不需要擔心的問題。然而擴大和誇大中美雙方的戰略對抗的關係,會讓雙方將資源用錯地方對兩國造成危害。他稱非常悲觀地看待短期的美中關係,但長期來說非常樂觀。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則表示,中美經貿摩擦上,僅是中美關係的一部分且實際影響非常有限。而中美之間在基建、反恐、反洗錢、5G技術方面仍有合作基礎,可以轉移經貿摩擦帶來的緊張感。他認為中美雙方都要進行心理調整,增加對正常競爭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並認為,中美經貿摩擦近兩年,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選邊站,因為世界不會允許中美發生一場「新冷戰」。他呼籲學者應該更多地站出來呼籲中美合作的重要性。(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