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時報訊】近幾年全國兩會都有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建議「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日前首次答覆,指漢字由繁趨簡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簡化字發展已有3000多年歷史。因此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
稱具群眾基礎有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韓方明今年3月在北京全國兩會提交提案指出,簡化漢字60多年來,在諸多方面存在弊端,學術界專家有過許多論述,而且在實踐中也出現大量實際問題,主要是「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文化的歷史傳承」。目前使用漢族中文的國家和地區中,除中國大陸地區和新加坡以外,在台灣、香港、澳門和馬來西亞等均使用繁體漢字。
觀察者網報道,教育部上周五(6日)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時稱,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漢字就有了簡體形式;南北朝以來楷書、草書、行書中也不斷有簡體字產生。現行簡化字即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通過蒐集、整理、篩選千百年來在民間通行的簡體字,在廣泛徵求意見基礎確定簡化字體並經過試行後確定的,具歷史繼承性、體系性和深厚群眾基礎。
此外,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文字是記錄、傳遞文化信息的工具,中華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過漢字記錄下來的。但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漢語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現在通過文字資料了解古代文化信息的困難主要在於記錄這些信息的語言從古至今發生了很大變化,認識繁體字的人不經過專門的古漢語、古代文化知識等的學習、培訓,也一樣讀不懂古典詩文,不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同樣,現在古典詩文都已經有簡化字版,如果不經過專門訓練,也一樣讀不懂。
中小學推經典閱讀接觸繁體
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以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教育部也在推動中小學經典閱讀,按照《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要求,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育體系創新計劃等,使青少年在學習經典過程中接觸繁體字文本,認識繁體字。教育部還印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書法教學中文字使用要求:硬筆教學應使用規範漢字,毛筆臨帖要以經典碑帖為範本,經典碑帖也會涉及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