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后 黎巴嫩政局由谁掌控?

【熊猫时报讯】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发生大爆炸后,该国总理宣布政府集体辞职,以回应民众的反对声。在此期间,多国官员到访黎巴嫩,表示援助的同时,也有意参与黎政治局势。本就因其独特的“教派政治”而身陷地缘政治泥沼中的黎巴嫩,此次或因大爆炸再次被拖入地区国家和大国博弈的漩涡中,政治重塑之路任重道远。

有关各方应避免“外部干涉”黎巴嫩政局

8月4日贝鲁特港大爆炸发生后,多个地区组织领导人和多国官员到访黎巴嫩,以示对黎支持。而对于黎巴嫩新总理人选和组建新政府的问题,各方都有说法。

新华社报道,继法国总统马克龙、阿盟秘书长盖特、土耳其副总统奥克塔伊、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到访黎巴嫩后,14日,美国副国务卿黑尔、法国国防部长帕利、伊朗外长扎里夫同时现身贝鲁特,并分别与黎巴嫩总统奥恩就对黎援助及黎政治局势进行会谈。

马克龙6日访黎期间,曾呼吁黎巴嫩实施变革并组建国民团结政府。黎政府辞职后,马克龙12日在与伊朗总统鲁哈尼通话时强调,有关各方应避免“外部干涉”黎巴嫩。

根据黎总统府发布的声明,黑尔强调美国不会干涉黎巴嫩内政,同时敦促黎巴嫩实施变革,倾听民众的呼声,实现民众的期望。

帕利表示,希望黎巴嫩能尽快组建新政府,实施国际社会所期望的变革。

据路透社报道,扎里夫在与黎巴嫩外交部长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说:“利用人民的痛苦和苦难来达到政治目的是不人道的。我们认为,黎巴嫩政府和人民应该决定黎巴嫩的未来。”

此外,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和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在12日通话时一致同意,为黎巴嫩成立新政府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教派政治”阻碍政治改革 方便周边国家干涉和渗透

黎巴嫩实行独特的“教派政治”原则,各个团体依据不同的宗教和教派属性,来划分国家权力。复杂的政治派别纷争,阻碍了黎巴嫩政治变革的进程。

北京海外网评论称,固化的政治格局和碎片化的政党格局,让黎巴嫩时常处在激烈的教派权力斗争中,也导致政策连续性和执行力都严重不足,令黎巴嫩最终掉进了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过大、政治僵局难解的泥潭。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叙利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晋分析,黎巴嫩民众希望构建的,是突破既有的“教派政治”藩篱,形成新的统一的政治体系。但是这种诉求,意味着要破除旧有的“家族-教派-国家”权力网络,构筑新的“黎巴嫩人”政治身份内涵,涉及各个教派关系,涉及黎巴嫩国家属性和政治身份内涵,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独特的“教派政治”体系,也给周边国家的干涉和渗透,提供了机遇和土壤,让黎巴嫩政治陷入“代理人化”的局面。在现阶段黎新总理人选尚不明确之时,美、法、伊三国官员同时到访,其中关系颇显微妙。

海外网分析,在黎巴嫩的政治光谱中,法国是黎国内基督教马龙派背后最大的支持者。同时,法国和欧洲近年来大力介入中东事务,坐拥地中海交通枢纽位置的黎巴嫩成为法国介入中东事务的支点。在此次爆炸事件发生后,黎巴嫩社交媒体上希望法国重新“委托统治”黎巴嫩的声音再度响起,一些人还发起签名活动,要求法国全面接管黎巴嫩政府。

除了法国之外,黎巴嫩“马赛克式”的政治体系使域外和地区大国都能在这里找到抓手:2017年,黎巴嫩总理哈里里在访问沙特期间突然宣布辞职,就被认为是沙特施压的结果。在黎巴嫩什叶派中拥有广泛支持、并且一直与以色列针锋相对的黎巴嫩真主党,则是伊朗在这一地区的长期盟友。而因历史渊源,叙利亚长期将黎巴嫩视为自家后院,直到2005年叙利亚才从黎巴嫩撤军。

贝鲁特大爆炸的悲剧,是否可以促使黎巴嫩人超越宗教和民族分歧,从更广泛国家利益层面重构黎巴嫩,是黎巴嫩18个派别、200多个政党和600多万黎巴嫩人民需要面对的最大考验。【欧洲时报网】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