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给了点底气

【熊猫时报讯】说说宏观杠杆率的事。

九月份的宏观金融数据全面超预期:

社融增速(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同比+13.5%

M2增速(金融体系的货币供给)同比+10.9%

从贷款结构看,企业+居民部门仍是加杠杆的主体,政府债券次之。

在央行三季度发布会上记者问:

三季度信贷增长这么快,央行怎么看?担心吗?四季度怎么搞?

央行回答:

因为疫情,要救经济,应该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上升,当前信贷增速合理,没有偏快的状况。

这个表态非常重要。

数据显示三季度的宏观杠杆率还在提高,而央行也认可这种状态,允许继续上升,货币政策转为收紧的可能性不大——

无论是流动性收紧还是加息,对股市和楼市都不利。2018年股市走熊就是受到了短暂加息周期的影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是个官方背景的研究机构,一直以季度为单位观察中国的宏观杠杆率。

 

图片来源: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

上面的数据每个季度都会更新一次,有个专门的汇总网站,公众号底部对话框回复:杠杆率 可以收到网址。

为了方便看数据,我又做了张图:

 

宏观经济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居民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金融部门、海外部门。

居民部门+企业部门=私人部门

居民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实体经济

所有部门想加杠杆都要来找金融部门。

每个经济部门的债务➗GDP=XX部门杠杆率。

比如居民部门债务/GDP=居民部门杠杆率

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债务/GDP=私人部门杠杆率

关于政府部门债务有必要解释下:

中国规定地方政府是不能有赤字的,但它们又必须借钱,所以一般都走「重庆模式」通过城投公司、地方大型央企借钱,而这些主体都属于企业部门。

一句话总结,(地方)政府部门的大量债务都藏在了企业部门债务中。

所以统计口径下的「企业部门杠杆率」一般都很高,但实际压力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

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中一个必要手段就是负债。

是的,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经济部门债务的增加。

但每个部门的杠杆率都会力有尽时,超过红线,还债压力过大,必然要出问题。

衡量债务压力,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杠杆率,二是利率水平。

一般来说,私人部门杠杆率超过200%,政府部门杠杆率超过100%,大于这两条红线,就算比较危险。

倒不是说会引发经济或金融危机,但很可能拖累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利率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债务压力。

如果利率水平高,那没超红线也很危险。

如果利率水平低,像欧美日那样搞零利率,超过红线也能维持很久。日本就是典型例子,债务水平冠绝全球,但凭着低利率照样玩得转。

私人部门债务超负荷了——

要么政府部门加杠杆,把私人部门的杠杆接过来(比如疫情期间政府部门主动加杠杆);

要么经济危机,货币贬值,用时间去弥补。

政府部门债超负荷了——

要么把债务转移出去(好像除了美国其它国家没这个能力);

要么货币大幅贬值,要么经济长期停滞(日本)。

 

来源: 老钱说钱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