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全球近期醞釀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新一輪經濟動盪下,美國和歐洲在應對中國的立場上有明顯分歧,前者強調遏制,後者傾向審慎應對。不過,有分析指出,隨着俄軍侵烏下中國傾向支持俄羅斯,歐洲內部希望美歐對華立場「不要走得太遠」的聲音漸漸出現。
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的分析指出,在可能出現經濟衰退和全球出現能源和糧食危機下,中國已由潛在的合作伙伴變成西方的直接意識形態對手,由支援受西方嚴厲制裁的俄羅斯、到因為台灣問題與歐盟成員國立陶宛爆發貿易戰,以至新冠疫情,都顯示中西方立場南轅北轍,但在如何抗衡中國上,G7國家之間仍然並未有共識。
美國被視為在所有G7國家中對華態度最為強硬。在G7峰會舉行前夕,有美國高級官員透露,與會領袖的目標是「推進建基於自由和開放的國際視野」,而非高壓或侵略性,各國應在經濟、網絡和量子範疇上合作,特別是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對於去年G7首次提到中國「不公平和高壓的經濟措施」,該官員說:「我們期望今次會是更大的討論範疇,確認那些措施如何變得更侵略性」。
經濟利益巨大 歐對華審慎
相比之下,歐洲在全球步向新一輪經濟風暴下,對華態度相信遠較審慎。歐盟去年推出其「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計劃,涉及3000億歐元(約2.6萬億港元)的公共和私人基礎設施投資,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一個替代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方案。不過,此後歐盟在這議題上動作較美國沉靜,特別是來自商界的質疑令歐盟對華態度難以跟美國一樣。
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員伯格森說:「任何跨大西洋針對中國的行動將會繼續面對與以往一樣的障礙,包括歐洲在華重大經濟利益和歐洲希望今減少依從美國。」他認為,最終令歐洲對中國採取夠強硬態度的情况,將會是中方加強與俄聯盟,變成歐洲的核心戰略優先處理問題。他補充,在俄軍侵烏下,預計東歐和中歐會特別希望確保歐美在對華事務上不會走得太遠。
(Politico)
北約「戰略概念」定義中俄成焦點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圖)昨日(27日)表示,北約擬大幅增員其快速應變部隊,由原先的約4萬人提升至逾30萬人。明天起在馬德里舉行的峰會上,北約將通過更新重要指引文件「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金融時報》昨日引述斯托爾滕貝格表示,新「戰略概念」其一要點是大增北約東翼的防衛能力,並將焦點從阻止任何入侵,變成全面防禦盟友領土。「戰略概念」的另一焦點是如何定義俄羅斯和中國,斯托爾滕貝格明言不會如2010年的上一份般將俄羅斯列為「戰略伙伴」,而路透社則引述外交消息報道,北約內部對是否維持去年峰會聲明所用的「體制挑戰」,美國和英國尋求用更強烈字眼,但法國和德國則傾向較審慎的指涉形式。
(路透社/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