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葵一號完成安裝 身兼儲油加工外輸 海上「巨碗」年內投產 流花油田設備升級

【中华】內地首次自主設計建造、亞洲首個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昨天在珠江口完成安裝,與早前完成安裝的附近海上油氣生產平台「海基二號」搭配,標誌中國首個深水油田「流花11-1油田」完成升級換代,目標在今年內投入生產。

新華社稱,相較於常規的船型,圓筒型結構具有用鋼量少、儲油效率高、抵禦惡劣海况能力強等優點,可有效提高經濟適用性,降低油田開發與運營成本。

這個「巨碗」設計排水量10萬噸,總重達3.7萬噸,最大直徑約90米,高度接近30層樓,主甲板面積相當於13個標準籃球場。由船體和上部功能模塊組成,有近60萬個零部件,集原油生產、存儲、外輸等功能於一體,每天可處理原油5600噸,最大儲油量達6萬噸。

可抵百年一遇颱風 能15年不回塢

據中海油官網介紹,「海葵一號」實現了海陸一體化智能控制系統、天然氣雙塔工藝脫硫系統等15項關鍵技術設備自主化應用,並在國內海洋平台首次採用新型天然氣脫硫裝置和雙燃料發電機,能充分利用油田伴生氣,做到綠色節能。

流花油田位於香港東南約220公里,水深約320米,天氣、水流複雜多變。央視報道,「海葵一號」可抵禦16級颱風、百年一遇惡劣天氣,設計壽命30年,能連續在海上運作15年不回塢。

海油工程流花油田總包項目副總經理王輝表示,「海葵一號」是國內首次對圓筒型海洋裝備進行海上接駁。圓筒型結構重心高、受風面大,容易出現旋轉,海上安裝對施工技術要求極高。項目提前在海底安裝了12套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深水「吸力錨」,採用多點繫泊形式,通過12條高強度繫泊纜將「海葵一號」斜拉固定在海面。

採「三船定位+一船回接」施工方式

每條繫泊錨腿由錨鏈、中水浮筒(中間支撐裝置)、聚酯纜構成,單條錨腿長2570米,可承受2300噸的拉力。中國海油流花油田二次開發項目高級結構工程師王德洋表示,錨腿聚酯纜以高強聚酯滌綸繩為內芯,外部編織耐磨滌綸外套,以及10萬多根纖維組成一根整繩,直徑僅274毫米。相比傳統的鋼纜,重量輕、成本低且更耐海水腐蝕、強度更高。

施工採取「三船定位+一船回接」的方式,「海葵一號」被三艘拖輪從三個方向拖拽進行定位,負責主作業的深水多功能工程船「海洋石油291」操作水下機械人在海底找到錨鏈,牽引至船舶甲板進行接駁下放。

水下機械人團隊負責人崔相魯表示,水下作業如同在海中「穿針引線」,水下機械人有零點幾秒的延時,需要操作手提前預判,而移動和其他的精細操作分別由不同操作手控制,非常考驗配合默契。

(明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