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視角談特2.0 康京和:印日準備最佳 智庫學者錢鏡指美施壓反令中國更具韌性

【政局】「特朗普2.0」迥異於美國傳統路線的外交和經貿政策模式,為全球帶來巨大衝擊和挑戰。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HK)周二(1日)舉行「特朗普2.0:亞洲觀點」座談會,安排新加坡前駐美大使陳慶珠、韓國前外長康京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伊朗問題專家納斯爾(Vali Nasr)以及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分析中心聯合創始人兼執行主任錢鏡4人對談,探討亞洲各國在「特朗普2.0」的首要關注議題和應對方式。其中康京和明言,論迎接特朗普重返白宮的外交環境變化,以印度和日本準備最為良好。

康京和認為,若要講哪個國家為特朗普回朝做好準備,那就是印度。她以印度總理莫迪成功訪美並取得內容非常具體的峰會聲明為例,顯示美印雙邊合作在許多領域近月都有加強,包括防衛產業。在印度以外,「我認為日本都跟特朗普有非常好的開局」,康京和指日本首相石破茂的訪美之行同樣非常成功。

她承認關稅會為每一個國家帶來打擊,但雙邊關係內容廣泛,也會包括安全領域,她認為新德里和東京皆盡力做最佳準備,慨嘆韓國卻在此刻陷入政治動盪,基本上無從談起如何準備特朗普回朝或作戰略安排,「惟整體來說,韓國和日本望向特朗普和他如何對待盟友、處理在烏克蘭和在加沙安全挑戰,肯定有重大關切之處。特朗普會如何處理跟印太盟友關係未來仍有很多疑問」。

中東專家:特心急轉向「伊朗可以等」

錢鏡自言過去多日走訪中國不同城市,不止參與專家對談,還跟升斗市民聊天了解其想法。他笑言認為特朗普在中國民眾間頗受歡迎,甚至有謔稱他是幫助中國重新偉大的「川建國」,但玩笑外,他確實認為特朗普帶來的外部壓力促使中國許多改革突破原本的停滯。

「實際上我們去看由特朗普1.0到特朗普2.0,在一眾關稅和出口管制下,中國變得更具韌性。」錢鏡解釋,中國一方面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當前中國對美出口額只佔其經濟體量的少於3%,比高峰時期低了接近一半,另一方面其本土科技益受注目,尤其是早前的「DeepSeek時刻」後,中國內部信心水平甚至高於特朗普1.0時期。他形容習近平2月接見內地民企領袖,反映外部壓力已令中國內部的持份者團結在中央領導層周邊,並令後者明白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重要,因此他預期北京會出台更多刺激內需消費的政策。

納斯爾認為,特朗普在中東的所作所為可算是觀察他會在亞洲(印太地區)怎樣做的窗口,而中東區內普遍理解則是他在中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取得「短期勝利」,創造時間和空間來專注於應對中國。他認為特朗普在空襲也門胡塞武裝和將伊朗逼上談判桌都是比較有風險的策略,問題是特朗普心急卻缺乏真正籌碼,例如伊朗表面上「沒有籌碼」,但其實際籌碼是時間,即等待特朗普任期屆滿,「中國也可以說我們可等你離開,對吧?」

星前駐美大使:東盟兩招「防特」

陳慶珠則談及東盟,她首先強調東盟在中美角力問題上非常謹慎小心,希望同時成為美國和中國的朋友,不想在兩者間選邊站,其次東盟認為中美關係對整個地區非常重要,影響到其成員國的經濟和安全。她認為大部分東南亞國家最初以為,經歷過特朗普1.0,就已知道如何跟特朗普打交道,但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後不久,「我們即意識到特朗普2.0不會跟特朗普1.0一樣,事情有可能在我們有力反應前已接踵而至」。

「我們在兩個範疇經歷『防範特朗普』(Trump-proofing)。」陳慶珠解釋,美國一方面尋求盡可能成為「離岸平衡手」(offshore balancer),希望區內國家承擔責任,因此日本、韓國和澳洲都轉向跟美國建立「少邊」(minilateral,通常指3至4個成員組成)的伙伴關係,東南亞也一樣,菲律賓就是例子,類似加入少邊機制就是第一步。惟東盟不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一部分,且在印太戰略上也會有自身視角。

東盟「防特」的第二步就是過去幾年致力跟全球南方國家簽署自貿協議,例如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跟阿聯酋簽署貿易協議,印尼甚至跟俄羅斯領銜的歐亞經濟聯盟(EAEU)也簽署自貿協議,新加坡則跟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巴西和阿根廷為首)和土耳其簽署自貿協議,「我們知道這不是美國的替代品,但你要分散投注」。

這場座談會適逢亞洲協會在香港舉行董事會會議而舉行,幾名參與者都跟其有關,其中陳慶珠是董事會聯合主席,康京和是會長兼行政總裁,納斯爾是董事會成員,錢鏡的任職機構是亞洲協會旗下智庫。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