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撕裂「金磚」和「上合」的原兇

【政局】第十七次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於7月6日至7日在巴西舉行。俄羅斯方面普京缺席會議。中國方面最高領導人也首次缺席,改派總理出席。為什麼中方做如此安排?有聲音認為是中巴領導人已於2024年11月、2025年5月有過會面互動,互相交流已非常充分,因此沒必要再赴巴西。

這一分析顯然不符合外交常識。中國領導人赴巴西並不會單純訪問巴西,其更重要任務是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並同其他金磚國家領導人交流。而且巴西作為金磚組織的東道主,在俄羅斯已無法出席的情況下,當然希望中國領導人能赴會。從中國對金磚組織和中巴關係的重視看,做出上述不同以往的安排肯定有自己的考慮。

真正了解中國外交的分析指出,做出這一考慮主要有兩重原因。

一重原因是,因為中俄與印度在最近一些熱點議題上存在的顯著分歧,中方對此次峰會能否達成聯合公報不抱期待。2025年4月召開的里約熱內盧金磚國家外長會議,13國就未能就聯合公報達成一致,這是自2010年南非加入以來該組織以來首次出現此類僵局。據了解,之所以無法達成一致的原因,是中方希望在公報中加入「反對美國關稅霸權」的表述遭到了印度反對,同時印度還質疑俄羅斯對烏克蘭危機的關切被政治化,最終只能由主席國單獨發表聲明。鑑於外長層面各國都無法達成一致,領導人層面達成完全一致的可能就更低,從而使得這場金磚峰會的成色明顯不足,因此沒必要派最高領導人參會。

另一重原因是,印度總理莫迪不僅高調宣佈參加峰會,還主動加戲,同時安排對巴西進行國事訪問,並總共將耗時八天遊走於拉美多國,同相關國家簽署多個協議。印度方面希望將莫迪參加此次峰會包裝為一個崛起的印度在拉美擴張影響力的體現。中國方面很清楚,如果中國循例赴會,以中國領導人所獲得輿論關注度與影響力,勢必盡數奪走莫迪風頭,還會讓國際社會產生一種中印在拉美進行外交爭奪的錯誤印象。中國完全無意於和印度在拉美進行外交爭奪,也不屑於和印度爭奪,更不想被外界炒作分化中印關係和金磚組織,因此做出了不同以往的安排。這一外交考慮即反映了中國的外交自信,也體現了對印度的隱忍。

上述不管哪重原因考慮,可以發現「印度因素」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而事實上,印度作為金磚會員對金磚組織團結所起的消極破壞作用可不止這一樁。

2024年俄羅斯主辦金磚峰會,原本俄羅斯希望在峰會討論金磚貨幣支付體系,也遭到了印度反對。印度堅持印度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推行本國貨幣盧比,所以這一計劃和印方的發展方向不符。但是以印度的經濟、貿易規模和盧比信譽,它的那個盧比怎麼可能成為金磚貨幣支付體系的首選貨幣?所謂「金磚幣」的設想因此從金磚組織議程中流產。還有更讓金磚國家不爽的是,在那屆金磚峰會召開期間,當時還是總統候選人的特朗普威脅如果哪個國家或國際組織敢搞「去美元化」他一旦當選就如何如何報復。這句話也讓印度人嚇破了膽,為避免美國心生嫌隙,印度外長蘇傑生公開宣稱「沒有去美元化戰略」。

金磚國家(BRICS)本來就是一個比較鬆散的國際合作組織,其來源是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首次提出的「金磚四國」概念,特指世界新興市場,由於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四國英文名稱首字母組成縮寫詞「BRIC」拼寫和發音與單詞「磚」相近,故此得名。一則這些國家地域分佈非常廣泛,難以形成地緣合力,二則在國家制度形態與經濟規模體量上都存在巨大差異,難以形成外交決策與經濟合力。在這些本就脆弱的合作基礎上,再加上印度在裏面一攪合,這些年基本上什麼事都幹不成,不得不經過投票,決定暫時停止擴員,改為內部制度整合。

在金磚之外的另一個多邊國際組織——上合組織,印度的角色就更讓人一言難盡了。

上合組織是1991年蘇聯解體後為解決邊界問題,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和塔吉克等五國元首於1996年在上海舉行首次峰會,初步形成 「上海五國」 會談機制。後來在2001年,烏茲別克斯坦加入,六國共同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正式成立。這一組織的原來宗旨是加強成員國互信合作,維護地區和平安全,打擊 「三股勢力」,推動經濟發展。後來隨着全球地緣格局變動,中俄關係走近,美國加強對中俄打壓,其在擴容的過程中,地緣政治的色彩越來越顯著。

正如任何組織中都存在的領導權之爭一樣,在上合組織也存在着領導權之爭,尤其在中俄兩個大國之間。但是這些年以來,隨着中國經濟騰飛,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經濟引力越來越強,而俄羅斯卻經濟式微,國際口碑因為對周邊國家的侵略與沙文主義政策越來越差,大部分國家成員國都越來越趨向支持中國的主導地位。尤其幾個中亞「斯坦國」,原本和俄羅斯都是前蘇聯成員國和獨聯體國家,對俄羅斯的強權國家本性非常了解,希望脱離俄羅斯的掌控,又急於發展自己,和中國關係不斷強化。在這種情況下,為擴容對抗美國霸權——這是中俄的共同意願,同時又解構中國在上合組織的主導性——這是俄羅斯的單方面需要,俄羅斯就拉印度進入了上合組織,中國也拉巴基斯坦進入。

說白了,印度加入上合組織,本來就是動機不純,它是俄羅斯想在上合牽制中國、解構中國影響力的產物,同時也滿足了印度入群露臉的需要。

巴基斯坦加入倒沒什麼,它基本上沒有什麼存在感,也很少提出分裂性議題。但是印度可就不一樣了。它的加入,成了上合組織的災難。

有媒體梳理了印度參加上合組織以來的各種操作:

一,上合組織的「和平使命-2021」聯合反恐軍演實兵實彈演習,其他國家都參加了,就印度不參加。

二,把與巴基斯坦的爭端拿到會上討論,還非要在上合決議中加入「譴責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義」的內容,並點名克什米爾地區4月發生的帕哈爾甘姆襲擊事件。結果導致2025年6月26日在青島召開的上合組織國防部長會議聯合聲明難產,成為一場沒有聯合聲明的會議,成色大大衰減。

三,中國想推動上合組織建立一個獨立的金融機制,進行本幣結算。其他國家都沒啥問題,唯有印度,因為擔心一旦人民幣成為上合組織內的主導結算貨幣,印度盧比將在區域貿易中被逐漸邊緣化,跳出來明確反對。

四,2024年,印度在上合會議中明確反對中巴建設經濟走廊,因為這個走廊經過了克什米爾地區。

五,2024年,上合發表「一帶一路」支持聲明時,印度單獨拒簽。

六,2025年6月16日,上合發布聲明譴責以色列襲擊伊朗,但印度馬上跳出來澄清說印度未參與討論……

一樁樁,一件件,真是罄竹難書。

有媒體因此以「印度是根攪屎棍」的標題尖鋭評論指出:這樣搞下來,上合組織的精力都放在內耗上了,自然無力再國際社會發揮作用。比如,俄烏戰爭,上合沒有發聲。巴以衝突,上合沒有發聲。以色列突襲伊朗,這是對上合組織成員國的侵略,上合組織好不容易公開發聲,然後又是印度跳出來內訌。所以,因為印度攪屎棍存在,上合組織國際影響力急劇下降,這也極大傷害了上合組織的信用。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際社會曾視上合為中國主導和西方對抗的最具影響力和政治前景的多變組織,可現在呢?土耳其、沙特等觀察員國暫停加入,白俄羅斯、蒙古等明確表示:「內部撕裂的組織毫無價值」。印度的目的達到了,俄羅斯的目的也局部達到了,上合卻被搞得名存實亡。

有鑑於此,中國不得不另起爐灶,重新在中亞建群,重新進行戰略佈局。2025年6月17日,在伊以戰爭的炮火硝煙下,中國與中亞五國,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在中國-中亞五國峰會上簽署締結了一份名為《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條約。

這個新組建的群,沒有耍心思的俄羅斯,也沒有攪屎棍的印度,必將在地緣外交中扮演越來越來的角色。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