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沿海漁業資源驟減迫使中國漁民遠洋捕魚,不時與周邊國家發生沖突,也許可以部分上解釋中國涉外海事糾紛。
英國《金融時報》 韓碧如 中國舟山報道
導致中國與多個鄰國關系惡化的領土爭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中國當地漁業資源大量減少,迫使中國漁船與周邊國家發生沖突。
每年8月初中國夏季休漁期(旨在保護國內漁業資源的禁止捕魚制度)結束不久,中國與日本在東中國海(East China
Sea)的摩擦往往就會升級。同樣,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的外交和軍事角力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上演的:不斷有中國漁船在印尼和菲律賓的領海——中國外交部稱之為中國的“傳統捕魚海域”——被扣押。
8月的第一天,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在炮竹聲中迎來了開漁季。幾天後,日本外交官就高聲抗議一支由230條艘船組成的船隊在十數艘中國海警船陪同下,進入日本稱為尖閣列島(Senkaku)、中國稱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群島附近的爭議海域。
中國周邊海域捕魚量的匱乏,再加上政府對漁業的補貼,推動漁民投資建造更大型的漁船,到更遠的地方捕撈更多的魚。今年早些時候,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甚至地球另一邊的阿根廷海域,都出現了中國漁船的身影。
位於華東的舟山群島是中國最大的漁場之一,當地漁民表示,由於中國近海水域污染嚴重和過度捕撈的緣故,他們的漁船不得不開赴更遠的海域。
“中國所有海域都沒魚了。”皮膚黝黑的李民奎(音譯)表示,他從外地來到舟山的沈家門漁港打工,希望開漁前在船上找一份工作。20年來,他不是在漁船上乾就是做著相關的工作。據他所見,不光是捕魚量下降了,魚的個頭也變小了。
碼頭上的其他人也同意這種說法,他們張口就說出了幾種在舟山海域捕撈量已無法取得經濟效益的魚類,其中包括黃花魚、章魚和墨魚。他們說,值得捕撈的只剩下鰻魚和蝦了。
外國分析人士有時會將中國漁船描述為中國進行準軍事擴張的便利前線。中國負責制定漁業政策框架的技術官員卻有著相反的說法:捕魚的需求表明中國有必要在國際上持更強硬的立場。中國駐日大使表示,本月派往東中國海的十幾條海警船是為了“保護中國漁船”。
中國農業部長本月早些時候表示,中國將減少漁船數量,以保護國內漁業資源。此前推行的相關措施同時伴隨著擴大遠洋漁船數量的激勵措施,加大了國際海域的捕撈壓力。
中國的過度捕撈部分是由於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導致對魚類需求上升推動的。根據一些估算,包括養殖的魚類在內,中國約占世界海產品消費量的三分之一。
但這絕非造成過度捕撈的唯一因素。中國加工廠是英國海產品進口的最大來源,歐洲、北美、日本和韓國市場上銷售的魚類產品,有相當大一部分也來自中國。中國漁船在國際海域捕獲的魚類接近一半最終用於出口。
另一方面,在債務和政府激勵措施助推下的快速擴張,已經讓中國魚類加工廠飽受產能過剩之苦,落入與中國其他許多產業相似的困境。這種局面愈發促使中國政府補貼國內漁船,以繼續捕撈日漸減少的魚類,僅僅是為了維持魚類加工、造船及其他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
舟山一位陳姓船主表示:“如果國家不補貼柴油,這里有一半漁船不會出海。”他相信自己是家裡在海上謀生的最後一代人。“不過漁民就要打魚,如果我們的水域沒魚了,我們就得去別的地方。”
Luna Lin補充報道
譯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