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北京时间12月3日(下同),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针对近期备受关注的举牌、杠杆收购做出表态,言辞激烈尤为罕见,对于险资充当“野蛮人”的态度很明显,那就是大写的一个词:NO!同日,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保险公司绕开监管套利行为,严格意义上就是犯罪。两位监管层重量级大咖的态度让资本市场防风险、去泡沫的“监管斗争”进一步白热化。
在中国央行12月19日明确2017年一季度表外理财信贷纳入MPA(评估体系)后,保监会接力发声,12月29日据陆媒澎湃新闻,监管机构近日拟对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人身险新型产品业务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中国高层却对于金融市场系统的监管,临近年末“收口”意图明显。而此举也将对大陆的楼市、股市带来更巨大的“震动”。
监管层的心思 海底针
监管收紧举措包括:自2017年1月1日起,新成立的人身保险公司应当优先发展普通型人身保险业务,根据公司经营管理能力逐步开展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新型产品保险业务。各人身险公司对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单独账户都进行单独管理、独立核算,并进行自查。各公司应于2017年4月1日前完成自查整改工作,并向监管机构提交自查整改报告。
此外,监管机构对于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年度保费收入或进一步收紧:要求自2017年1月1日起,人身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规模保费收入均不得超出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
原本中国保监会对于中短续存期的产品,主要就是万能险的收入如果高于保险公司的资本或者净资产较大者2倍的话,是给予5年的过渡期。
当时考虑可能有两点:一是保险行业还是要发展,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保险产品,所以只要不出格,不冒进,不给市场造成风险,不引起公愤,那么该给的机会和时间还是要给;二是保监会其实当时就认识到万能险快速做大会给市场带来动荡,所以尽管给了5年的时间过渡,但最终的目的仍然是要化解万能险等短期险种潜在的市场风险。
但是,因为人民币贬值加之中国金融市场的潜规则转化,从今年9月份开始,中国金融市场上迎来了险资利用杠杆在股市里“兴风作浪”,之后才有了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痛斥资本市场“妖精”的一幕。中国决策层也力挺刘士余,保监会也深感事态严重,这才把过渡期红利“一刀切”。
有备而来的“战斗”
实际上在保监会对万能险市场给出新的整体监管规定之前,12月28日保监会还做了两件事作为“铺垫”:一是据陆媒财新网,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监管公开质询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确了质询范围、质询对象、质询形式等问题;二是保监会官网称,进一步强化万能险监管,对华夏人寿、东吴人寿采取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三个月内禁止申报新产品的监管措施。同时,保监会将对全部9家已报送万能险整改报告的公司,派驻检查组进行现场核查,根据核查情况采取进一步的监管措施。
保监会这两个动作很重要,而且和大陆股市息息相关。一方面明显是要对险资举牌的资金来源、险资的股东关系展开详尽的调查,以防险资打擦边球规避监管,甚至做出一些不合法的事情;另外一方面是对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华夏人寿、东吴人寿、富德生命人寿、上海人寿、君康人寿、珠江人寿、天安人寿给出的新一轮惩罚措施。
这样的做法,综合近期中国监管层接二连三的举措,可以看出对于市场的监管等级明显又高了一个级别,甚至比2015年“股灾”时期还要强。
股楼双市的影响
对于大陆股市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中国保监会对于险资的管控会令险资筹措资金的能力受限,尤其以短期高回报率吸引居民资金的万能险等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中小险企;另一方面是通过严查险资的资金来源,监察险资资金的运用,险资即使有闲钱想要入市也得“看看上面,再看看下面”。除了资金层面的影响,保监会严控险资所展露出的监管决心,可能会股市影响市场缓慢回暖的情绪,尤其对于增量资金来说,刚伸出来的头可能又被“吓”回去了,
所以,未来短期之内险资进退维谷,楼市和债市的资金主力军渺无音讯,又或者自顾不暇,有生力量还在路上,股市的行情或许只能是“颤颤巍巍”。
而大陆楼市方面,是中国监管层面重点“关照”的对象。从保监会的角度来说,险资进入楼市的渠道受限,资金来源也受到影响,会导致楼市的增量资金,也就是推动楼市继续上涨的动力受到很大的抑制,此举可谓釜底抽薪;另外,实力不强的险资或者周转不灵的险企,如果需要回笼资金,或许也会从楼市进行拆借、变现,尽管作用不大,但仍然会影响一部分现有楼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