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传可能角逐行政长官宝座的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与任内最后一次到北京述职的行政长官梁振英同时间访京,并在京公布中国中央政府给香港的回归20周年“大礼”。北京故宫博物院与香港特区政府在12月23日签订合作备忘录,前者将长期借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近千件展品予香港展出,这些国宝将于预计在2022年落成的西九龙文化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
故宫文物第一次大规模来港展出,是在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当年北京故宫把包括北宋《清明上河图卷》在内的32件书画珍品真迹借给香港展览,亦是该批艺术品首次在中国内地以外展出。当年《清明上河图卷》在港掀起热潮,展出画作的香港艺术馆在暑期多天门外都有排长龙,馆内要实施人潮管制措施。有书店更乘势推出袖珍《清明上河图卷》和其他艺术图册,深受市民欢迎。
《清明上河图》曾引起热潮
甚至在2009年的香港本土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制作人也把主角麦兜融入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可见该画当年在香港的哄动程度。到了2012年的回归15周年,北京故宫再向香港借出一批院藏的乾隆花园珍品,虽然论哄动程度不及《清明上河图》,但联同当年陕西省借港展出的秦兵马俑,仍然吸引了数十万人次的市民和游客参观。
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公布文化交流项目(图源:香港01)
可以预料,在明年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内地也将借出大批文物来香港展览,而在2022年落成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更会成为回归25周年的“大贺礼”。不过,“香港故宫”由香港赛马会出资35亿港元兴建,毋须经由立法会拨款,其拨地也毋须经公开招标和公众咨询程序,因此被质疑为政府“绕过立法会”来选择用地兴建,有人更形容为特区政府用以“讨好北京”的政治工程。艺术发展局候任委员、香港著名音乐人周博贤更指事件政治意义大于一切,又指故宫文化博物馆刻意落户西九心脏地带是为“宣示主权”。
文物的两重政治意涵
应当说,世界上一些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古文明的国家,把文物向外展出从来都是向世人展示国家“软实力”的机会,因此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罗浮宫、国立俄罗斯皇村博物馆等,都曾把馆藏外借海外展出,当中香港也曾展出过这些国家的著名馆藏。因此,北京故宫把文物运来香港展出,首先就具备这层意义。
其次,无可否认的是,北京有意借中国古代文物在港展出的机会,增加香港市民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多年来进行的香港市民身份认同调查,自2008年后市民自我认同为“中国人”的比率基本上呈下跌趋势。单纯认同自己为“中国人”的受访者比例由2008年6月最高峰的38.6%,下滑至2016年12月的16.3%。而无论是狭义或广义地自称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样定义的“中国人”比率要高。
另外,香港政策研究所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86%受访中学生对香港有身份认同,而对中国有身份认同的只有57%。因此,北京计划把故宫部分馆藏长期借给香港展出,相信也有助培养香港年轻一代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对国民身份的认同。而从丰富西九龙文化区大型博物馆的内涵,以及培养年轻一代对中国历史兴趣的角度而言,“香港故宫”的兴建不啻为好事。
国民身份认同有不同含意
然而,北京需要看到的是,香港年轻一代近年对国民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主要根源绝对不是他们蔑视中国古代文化,而是对中央政府在内政以至对港政策的不满愈来愈大。根据港大民调的最新调查,以10分为满分,受访者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分别为7.55和6.25分。前者的分数高出后者不少,可见在为数不少港人的心目中,认同“中国人”身份与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身份是有区别,而这种区别值得北京深思。
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汤汉枢机在刚发表的圣诞贺词强调,社会未来有赖年轻一代,成年人有责任聆听年轻人的声音,“尽管我们不一定完全明白他们的观点,我们还是要努力聆听”,因为对话和沟通可令社会更平安和更进步。要促进香港年轻一代“民心回归”,单靠“香港故宫”等“送大礼”明显并不可能,北京实在有需要和责任去了解香港年轻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