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勒森语惊四座 川普开始服软北京

【熊猫时报讯】美国国务卿提勒森访问北京期间,反覆表达美国认可美中关系「不衝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被美国部分媒体批评是拱手送给北京外交胜利,变相认可北京的「新型大国关系」。
提勒森不仅重述中国2010年提出的14字箴言,且将不出席4月5日至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部长级会议。据称,他因要陪同川普总统会见访美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以将缺席北约会议。
提勒森此举引起川普政府「重中轻欧」的抨击。坊间有评论认为,提勒森实际上已对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表达支持;也有评论认为,他只是在公开场合给中国领导人面子。还有评论说,不宜对此作过度解读,提勒森是出于客气,只是重覆中国说法,说明美中之间有一些共同看法。而提勒森则用「我过去的外交成功,是因为尊重对方」,为自己的表态作辩护。
提勒森用中国术语描绘美中关系,主因有三:一、之前有报导说,提勒森曾因对中国态度强硬,在白宫被边缘化,如无缘出席川普与外国领导人会面等,更无从影响白宫外交决策。为改变自己在川普内阁的不利地位,不得不在访北京时改变强硬态度。他曾在国会任命听证中表示,中国必须停止在南海造岛,并威胁美国将阻止中国舰船进入岛屿,激起北京强烈反弹。
二、提勒森有意为「川习会」营造良好氛围,筹备两国领导人峰会,树立自己在川普内阁对中国政策的话语权,所以必须迎合中国口味。
三、提勒森与中国共舞,也标志川普对中国及外交政策在转向,即「重中轻欧」、「近东远西」的新外交方针,如改变对俄国态度、让北约多负担防卫经费、支持英国脱欧,和贬低北约功能、嘲笑欧盟机制等。
上述对提勒森言论的解读,大多是因对川普的意图不甚了解所致,仍然站在传统建制派立场,看待川普及其政策走向。其实,川普最初向中国举起大棒,目的不是真想与中国衝突,而是要逼迫中国与美国合作,从中国获取利益。这同样表现在川普对欧洲、对日韩等盟友的政策上,即减少为盟友承担经费,降低与北约和欧盟关系,增加与俄国互动。
川普此前对中国强硬表态,都是谈判筹码和准备,北京应心知肚明。目前,川普想与俄罗斯改善关系,走向亲近,仍不合时宜,因为美国内部反俄声浪仍高。但川普如果亲中,并没有太大舆论压力或政治风险,何况中国给的利好,让川普吃人嘴软,也多于俄国。
川普的中国政策形成,大体有几个因素:一、家族成员影响。最重要两个家人女婿库许纳和女儿伊凡卡,对川普的决策有决定性影响,而他们都与中国保持极密切的生意联繫。
二、川普个人的观念和利益取捨。川普外交方向转变主要都出于利益考量,对西方世界,美国付出多于收益,而与中国讨价还价,会获取巨额利益和好处。川普对中国政策一开始就定调,其竞选团队曾表示,如果中国能与美国签订一个大单,华府会尊重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发展方向,只要中国在贸易等问题让步,美国也会容忍中国的政治现实和基本诉求。重利轻义,成川普外交的特点。
三、中国投其所好的魅力攻势,影响很大。北京通过民间商人和外交互动等手段,频频向川普家族和团队示好,令川普盛情难却下,改变态度。
未来发展可断定,美中合作仍将大于衝突,美国没有中国合作,在很多区域与国际问题都难获成果。北韩问题将是美中合作的重要项目,南海问题将退居次要地位。在贸易问题上,中国会作出让步,川普发动贸易战可能性降低,即使开打,也会限制在较小范围。
川普对中国趋软的迹象日益明显。今年2月以来,美国与中国一系列高层互访与互动频繁,而美俄之间仅有一次互动。川普扬言一系列制裁中国的举措,至今一项都未兑现。川普外交转向,意味中国在区域与全球影响力将继续增强,机遇提升;中俄联手可能性也递增;美国重视大国关系而忽视小国关系,可能把中国拉入重整国际秩序的决策层,中国「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可能得到美国重视或运用;中美在东北亚和其他问题方面的合作或将增多。
(世界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