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拟发射156颗低轨小卫星 覆盖全球宽带

【熊猫时报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研製的首颗卫星天鲲一号,3日发射成功。天鲲一号走模块化设计路径,搭建的是一个通用化的小卫星平台,拟发射156颗低轨小卫星,覆盖全球宽带。
新华社报导,2016年9月在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系统地阐述了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
其中,虹云工程脱胎于早先提出的「福星计画」,致力于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天鲲一号的成功发射,最直接的意义在于通过新技术试验,为虹云工程提供一种技术上的可行性。
虹云工程与传统运营商互补存在,将焦点放在沙漠、深山、海洋等极端地理环境之中。在这些传统基站难以企及的地带,组网运行的卫星可以轻易实现信号覆盖。为此,航天科工需要发射一批数量可观的低轨小卫星,来搭建全球范围内的天基互联网络。
天鲲一号的意义,就在于为这批数量可观的小卫星提供了一个可供依赖的卫星平台。「这是一个通用卫星平台,就好比一个汽车底盘。有了这个底盘,你可以做出一辆军车、一辆私家车,或者一辆出租车,但前提是先有底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空间总体部副主任贝超解释。
按照项目规画,虹云工程将发射156颗卫星,它们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组网运行,基本实现覆盖全球的宽带互联网接入。
虹云工程一个亮点之处在于,它在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卫星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小卫星」、「低轨」、「宽带」的组合设置,能以较低成本实现产品更新换代,便于实现用户终端小型化,还能最大限度提高网络接入速率,契合商业性的发展需求。
按照规画,整个虹云工程被分解为「1+4+156」三步。第一步计画在2018年前,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验证;第二步到「十三五」末,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让用户进行初步业务体验;第三步到「十四五」末,实现全部156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构建。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