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青螺。”
上述诗句出自明朝时浙江人马欢的长诗《纪行诗》,此人通晓阿拉伯语,曾以通译番书的身份随郑和先后三次远航。《纪行诗》便是庞大船队航程的写实描绘。
北京时间4月26日上午,中国的第二艘航空母舰,也是首艘国产航母在位于辽宁省的大连造船厂下水,并于当天稍晚时候,在多艘拖船的拖曳下,移入舾装码头停靠泊位。
不少观察家都有共识,这艘航母下水的意义可以和数百年前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相比,显示中国海军总体实力又一次提升,为中国真正开启了走向远洋的“深蓝时代”。并且与日前发射升空的天舟一号、稍晚进行首飞的大飞机C919一样,是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的野心和能力的具体体现。
“大国工业”的标志
通常认为,航空母舰、大飞机与航空航天工程,是检验一个国家工业制造水平和制造体系集成能力的主要指标,更进一步,也是判断某个国家是否属于“强国”的标准。
而军事相关工程,因其需求和标准的严苛,被认为尤其具有指标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大国”并不等于“强国”。由大到强,是数量到质量、规模到水平的转变,集中高端科技产品和复杂配套设施的聚合工程,显然是展现验证国力的优秀平台。
以航母为例。据媒体披露,中国航母工程被称为“048工程”,所以如此命名,是在2004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国海军、船舶重工集团等部门联合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提交的发展中国航母的综合论证报告。
建造航母需要多项复杂技术与配套设施,如至少两万吨级别以上的船台或船坞、大型舰艇超大分段装配工艺、航母特种材料技术、舰艇动力技术、舰载电子电气技术等。

能够独立设计制造航母的国家少之又少(图源:VCG)
此外舰载武器系统、雷达火控系统、弹射拦阻系统、生活保障系统等,也是航母不可或缺的。至于各类舰载机,则又是一种复杂的体系。
从新航母的制造—下水过程不难看到,中国对上述技术与配套设施均已掌握,且由新航母较之“辽宁舰”的若干改进和变化,更表明中国至少已在若干技术体系中有所超越,如舰岛更加洗练,主桅杆更加简洁等,都显示中国的集成能力达到一定水平。
同理,据信在近日将首飞的中国“大飞机”C919,也体现中国已臻世界一流水平的工业制造能力。包括气动外形、风洞试验、机身材料、系统集成、流水线管理等,都位于工业制造金字塔的最顶尖。
而天舟一号等航空航天产品、在中国渤海造船厂的可同时建造5至6艘核潜艇的总装车间等,也均显示中国已有完备、饱满的“大国工业”,可以满足高严标准的产品需求。
险遭“流产”的航母工程
不过光有完备的制造体系,并不足以构成中国拥有上述尖端科技成果的全部原因,如果没有过去几代中共领导层“稳妥为主,兼顾进步,通盘考虑,瞄准战场”的“远见”,中国在航母、大飞机等领域不会有很快的发展速度,甚至可能出现完全缺乏的状况。
这也是中国有不少人将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前中共总书记江泽民等人视为“功臣”的原因。
有军工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没有之前几代中共领导层持续、连贯的决策和支持,像航母、航空航天产品这样需要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研制、建造周期的体系工程显然难以为继。
对于是否发展航母就曾在中国有过争论,假设当时的中共领导层对航母发展有摇摆或质疑,其后的辽宁舰便不可能出现,更不必说中国自己建造航母。

江泽民顺势推动中国军工大发展(图源:鼎盛军事)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具有比较完整的核导能力后,对于解放军的发展方向,在大陆曾掀起讨论。其中对于海军是否发展航空母舰,争吵尤为激烈,当时不少观点仍局限于“大陆军思维”,缺乏争夺海权的前瞻性,认为海军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反对海军发展航母。
而经济体量小、制造能力落后、配套设施欠缺等因素,也成为舆论反对发展航母的依据。及至本世纪初,中国经济达到一定规模,海洋意识也渐为普及,但关于航母的争论仍然存在。是航母、还是武库舰,抑或是核潜艇,关于中国海军应如何选择一度甚嚣尘上。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争论并不只存在于民间舆论,而是自上而下普遍存在,科研领域也不例外。其对中共决策层的影响力是显见的,如果彼时中共领导人听从了无需发展航母的建议,今天中国海军恐怕就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中国新航母开启“深蓝时代”
“辽宁舰”——前苏联瓦良格号航母最终落地中国的曲折过程,曾被中国媒体广泛报道,称其记录了中国海军的“辛酸过往”。发生在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更被视为一种“国耻”。
有过辉煌历史,也曾“落后挨打”的中国人,一直对“崛起”有着某种情结,甚至可以说,这种情结在中国构成了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主要部分。这也是为何航母、C919大飞机、天舟一号等如此引发中国人关注的原因,其中通常都包含着远超过产品本身价值的民族主义情绪。
大约在2008年之后,中国的经济体量优势开始集中体现,尖端技术产品也开始大量工程式、体系式出现。双重基础铺垫为这届中共领导层不再“韬光养晦”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开始在国际社会上更加主动,军事领域也日趋自信公开,向外界展示了相当数量新式装备的研制进度。不再刻意回避自己的真实能力,这正是对“崛起”的一种形象演绎。
而在海权至关重要的当下世界格局中,中国能否在“深蓝”——远洋实现持续存在,已成为判断“崛起”质量最为明显的标准。
国产航母下水,使得中国成为双航母国家,可以及时在全球的热点区域实现存在,真正为中国开启了走向“深蓝”的大门。未来中国的航母数量还将不断增多,有分析称可能达到8到10艘的规模,可以支持中国实现“全球存在”。
事实上自从2010年工业规模超过美国,中国在尖端领域的快速崛起就已经可以预期,这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战略意图最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