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眼】那个让年轻世代沉默的词叫做,经济。
6月毕业季,年轻学生将步出校园,在他们必业的前夕,有几件事情悄悄地淹没在“WHA未收到邀请函”“女作者自杀”等热点新闻中。
四月中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公布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估台湾今年经济成长率为1.7%、2018年预估1.9%,是4小龙中唯一2017和2018两年经济成长率预测值都低于2%的地方。
紧接着一周后,台湾经济研究院(简称台经院)景气预测中心主任孙明德表示,台湾2017年的景气就像是“跳恰恰”,上半年进二步,下半年退一步,台经院对于台湾景气下半年的看法是感觉比较保守,且预估会逐季走低,经济成长预测率甚至有可能低于2%。
当然,这些数字并没有引起台湾青年人太多关注,而这形成一个奇妙的现象──台湾年轻世代普遍苦闷于现在的景气,诸多民调也证实台湾选民最在意的是“谁能救经济”,但,社会多数人却又对各种经济数字无感。经济成长率是1.7还是1.2,似乎,没人在意。
台湾资深媒体人王尚智在这些数字出炉后写了一篇评论,“重大的财经数据,在台湾永远被冷漠搁置而从不解读。年轻世代虽然依然在意自己的薪水数字,却对这个数字一路溯源而上的公司营运、市场现况、产业前景毫无反应。”
“连自己公司、老板的生存死活,彷佛也与他们毫无关系。”

经济议题在台湾社会不断“被贬值”(图源:中央社)
对“经济”感到沉默的一代
2016年接近年底时,台湾评论人范畴写下了文章“台湾鲁蛇文化三问”,“鲁蛇的练成有一个过程:先是环境给人一种无用感,然后进入自嘲状态,然后开始退缩,进而自谴自怨,积压一段时间后,对理想自我放弃,最终,进入一种无人帮得上的自我贬低状态。”
鲁蛇,就是Loser,这是台湾年轻人独有的“自嘲流行语”,开始自2013年,至今都仍有诸多讨论,台湾评论人刘扬铭曾很仔细地分析“鲁蛇文化”的起源脉络,2013年4月,台湾“’房价/所得比”全球最高,2013年5月,台湾媒体开始报道论坛上出现的热词──鲁蛇。
2013年10月,台湾媒体报道“企业实质获利增加,薪资倒退回十几年前”,企业“有赚钱却不加薪”的印象自此深刻印在年轻人心中。
2014年3月,太阳花学运爆发。
面对二十年停滞的困境,台湾年轻人不是不想改变,许多人满怀希望送了国民党上台、民进党上台,结果却发现,那些曾经应允的支票根本没有兑现,看不到经济再次起来的曙光。
GDP、企业有没有赚钱,变成离年轻人很遥远的词。因为就算企业赚了,也不会分给他们。IMF预估的经济增长率台湾在亚洲四小龙、乃至整个亚洲垫底,也少有人深刻感到危机──都已经这样了,又能坏到哪去呢?
经济,成为台湾社会最在乎、却也最逃避的难题。
如果你是一个台湾应届毕业生
在五月,如果你是一个大陆应届毕业生,还没有确定工作,就已经被同侪远远抛在后面了;如果你是一个台湾应届毕业生,在此时并不会急着找工作,先规划毕业旅行去哪里可能比较实际。
在台湾老一辈的企业、老师和家长看来,这是“竞争压力不大”甚至“没有进取心”的表现,但是,如果给台湾年轻人勾勒一幅素描,得到的图像可能是这样子的──他们对自己、对台湾的困境焦虑,渴求改变。
他们走上街头,关注同志婚姻等社会议题,在老一代看来可能太小、“没有必要”,但相比困顿及希望渺茫的经济,这至少是力所能及、且“有希望能改变”的议题。
在停滞二十年的当下,他们想找到“能突破困境”的希望,哪怕是一点点光芒也好,所以蔡英文的各种“改革”能引起年轻世代的注意。
在中国大陆软硬件实力在国际、乃至台湾都产生剧烈影响的当下,他们更在乎本土、更想保护“台湾本土”,大陆往往将此简单概括为“民进党教育下的天然独”,但,这是内外部因素的结果,大陆的崛起、对大陆体制的害怕反感也占一部分因素。
还有,比起经济、硬实力,人权、自由是他们更在乎、更热衷讨论的,面对自己内部困境是如此(尽管可能是经济停滞下的安慰),在面对中国大陆时,更是如此。
当这样的台湾年轻世代,对上声音同样越来越大的大陆年轻世代时,在未来短短几年内,很可能就会给两岸开启一个新篇章──只是,不知道这个新篇章,是和平鸽多了一些,还是火药炮弹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