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蓝雨
美国总统特朗普自1月20日上台至今,内政上政绩乏善可陈,与媒体关系依旧对抗,但也有其亮点,被视为外交「门外汉」的特朗普,或有高人点拨,在这方面高招迭出。
一直以来,西方和亚洲的学界存在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大战略指导受《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反观特朗普政府在东北亚与美俄关系的操作,前者类似中国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对付强大的敌人而常使用的「攻强」策略,反手转为北京与平壤的决裂;后者则近于中国春秋时代,为了寻求改善双边关系,而进行的「体面战争」。两者皆颇有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国运用计谋的遗风。
首先,将美朝矛盾转为中朝矛盾,实现祸水东引。
东北亚的朝鲜核武议题,原是美国与朝鲜之间的紧张关系所在,但四月初的习特会后,急转直下成为北京与平壤之间的外交和媒体互呛的焦点,中国的民间舆论也出现挺朝派和弃朝派,中朝关系似有进一步的“决裂”的趋势。可以说,特朗普的新半岛策略初步成功,即成功将问题压力转移至中国身上。而中国似乎仍没适应特朗普其“以紧张治紧张”的高压伎俩,似乎加大对朝鲜的制裁,有完全掉进特朗普设计好的外交圈套之可能。
朝鲜官方媒体「朝鲜中央通讯社」(KCNA)在5月3日刊登署名评论,直接点名批判中国对朝鲜的「自主合法权利」、「尊严和最高利益」的严重侵害,并指明这是「露骨威胁」,越过双边关系的「红线」,要中国做好乱砍与北韩关系之后,迎来「灾难性后果」的思想淮备。
中国外交部虽然拒绝直接回应朝中社的评论,但《人民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却直接点名朝中社社论是「图穷匕见」,不但将双方的利益矛盾袒露出来,而且激烈的警告言辞无异于决裂的宣言。
「侠客岛」表示,如果中国与朝鲜是「正常国家关系」,应该彼此照顾核心利益和关切,但侠客岛只谈到半岛的无核化与和平稳定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却无视和贬低朝鲜的核武发展为普通利益,还说平壤对于核武的执著无异于「中蛊」。这些言论,其实也都是向平壤当局传递「决裂」的宣言。而且那种居高临下的语气,反映出中国半官方舆论界的不成熟和肤浅。年轻气盛且一直想摆脱中国主导的金正恩岂能接受?这些评论显然是负面的。
环球时报之前的“石油制裁论”,与侠客岛的“图穷匕见论”,包括张召忠微博团队的“弃朝论”等,这些毫无周旋余地的偏激评论,视朝鲜为仇敌,扼杀中朝未来外交空间的言论十分不智,彷如政治门外汉,一旦未来中朝关系“正常化”(其实外交部已经声明中朝一直保持正常联系),这些话语将如鲠在喉,自己打脸,看到时怎么下台。就算不谈未来,目前这些半代表官方的媒体评论无疑增大了特朗普计谋的效应–祸水东引。完全没有看到美国人在背后使诈,美国人将“忍无可忍”成功转移给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当前官方媒体大多失去独立思考,自以为精准把握了政府态度,其实是乱弹琴。舆论战完全搞错对象,因为朝鲜由始至终都不是中国的敌人,是还有一纸盟约的盟友,这些评论者可以不讲信用,但国家不能不讲国家信用,否则日后谁还跟你混?本身“朋友”就没美国多,还学美国那套制裁这,制裁那的,玩霸权主义得罪世界吗?
笔者举个例子,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搞二弹一星时,国际环境与今日的朝鲜何其相似?中国有屈服国际压力停止研发步伐吗?既然如此,只谈自己的“核心利益”,不尊重别人的“利益”,这跟美国有何区别?诚然,当前政治流行实用主义,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自然高于中朝关系,但外交的诡异在于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孙子兵法里还有暗渡陈仓呢。通吃才是政治的高境界。关键要明白,假若中国帮美国搬掉朝鲜,美国就能全力以赴对付中国。这一点从美国不顾一切部署萨德的决心就能看出来(中国反萨德只反韩国不反美国是本末倒置)。特朗普的借刀杀人,缓兵之计都完全体现在当前的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上。
就在中朝“骂战”之时,特朗普政府近日向中方转达对朝鲜的“四不原则”保证:不要求改变朝鲜国家体制;不要求金正恩政权下台;不跨过北纬38度线进攻朝鲜;不急于南北韩统一。美国急切改善美朝关系,重新布局东北亚的动机一览无余,而中国这边有人还嚷嚷制裁,决裂,十分搞笑。难道在美国重新布局东北亚时,中国自己愿意被边缘化?
环球时报单仁平近日在撰文《极力淡化朝鲜拥核危害的是些什么人》一文(听说今日被删帖),一反常态痛批“原来的自己”,更指挺朝论者是冷战思维,更把挺朝论者贴上“朝鲜拥核无害论”的标签,一棍子打下去,只能说失态。例如笔者的文章,从没有直接或间接称朝鲜拥核无害,而是一直强调不能失去韩国后又再失去朝鲜,朝鲜半岛双失的外交恶果,会给中国周边外交带来政治及军事风险,更不应被美国利用当枪使。单仁平应该明白,挺朝论不等于挺朝拥核,更不是所谓的“站在传统意识形态角度看朝核问题”。其实笔者从不认为自己的挺朝论者(就算是也如何?总比挺日韩好),因为笔者长期主张通吃,让中国外交利益最大化,这也是真正的外交实用主义,特朗普不也喜欢玩这套嘛。朝鲜拥核当然对中国不利,但与朝鲜关系破裂就能让朝鲜弃核么?中朝关系破裂,谁捂着嘴笑?这么简单的道理,单仁平,侠客岛等会不懂?他们的评论,完全不像来自曾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的中国人所说,倒象日韩舆论。
必须看到,特朗普这边厢破坏中朝稳定关系后,那边厢频频向金正恩示好,甚至表示会面的期待,这才有了近日朝鲜派特使在北京中转前往欧洲与美方秘密见面的新闻:朝鲜外务省北美局局长崔善姬出访挪威,目的之一在与美政府卸任高官接触,双方交锋也好,交流也好都已经开始。
笔者早前撰文就预测美朝关系改善不奇怪,特朗普政府的这“四不保证”,笔者认为金正恩没拒绝的理由,况且他一直有改善与美国关系,其那位美国朋友篮球明星就指金正恩有“崇拜”美国之心,不管真假,以特朗普善变的政治面目,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中国必须着眼未来的应对,万事留一线。切勿信单仁平及侠客岛那样所说,对朝鲜“赶尽杀绝”。
中国目前给美国的建议是:建议美国结束与朝鲜敌对关系,缔结取代韩战停战协定的和平协定、启动邦交正常化谈判、实施经济援助,作为放弃核武与导弹开发的交换条件等。美国对于这些提案有何反应,目前仍没有进一步的讯息。但这表明了中国高层的立场态度。那些自称靠揣测官方态度写文章的媒体人等为何不去把脉?今日外交部宣布朝鲜将会派团参加一带一路峰会,可见那些偏激言论根本没能把握国家政策的脉搏。
笔者这里不去揣测官方态度,而是关注特朗普的举动,这或许才是民间智库跟官媒看问题最大的不同。
特朗普东北亚「攻强」:瞄淮中国
与北京平壤关系急转直下成鲜明对照的,不仅是美国官方一再宣称无意推翻金正恩政权,特朗普更在5月2日突然表示,若能与金正恩在合适的情况下举行直接对话,将「深感荣幸」。虽然他同时也表示,仍有可能与朝鲜爆发直接衝突,但这样的态度与北京平壤的相互叫骂比起来,实在相对「温暖」得多。而这正是特朗普在东北亚的「攻强」操作。
「攻强」出自战国兵书《六韬》的〈三疑〉篇:「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亦即如果要击败强大的敌国——未必比自己更强,也可以是势均力敌,或力量稍弱的大国——最好的作法是帮助他,让他更加强大,最后就会因刚愎自用,内部引发民怨,外部招来其他国家的怨恨与恐惧,而导致失败。这也可说是道家学说「将欲取之,必姑与之」逻辑的一种展现。
战国时期的国家非常喜欢使用这个策略。根据史书记载,为了吸引敌人上钩并尽可能保证成功,这种策略具体来说,首先必须辨识出目标国在国际间有哪些潜在矛盾,再设法让自身提供目标国获得其最想要的利益,引发其他与目标国有矛盾国家的愤怒与恐惧,自己则可能与那些国家暗中有交易,或者维持友善中立,最终让目标国因为遭到其他国家的围攻失败。
当然,「攻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策略:如果敌人变得更强,最后没有其他力量能制衡,必然反受其害。所以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对潜在敌人协助到什么程度,才不会产生遭到反噬的危险。这当中的拿捏极为重要。
虽然美国目前将朝鲜核武问题视为最大的“国家安全威胁”,但长期来说,中国才是美国在亚太的首要威胁,因为:
第一,从技术上来说,遭到国际制裁将近二十年的朝鲜,想要开发出像其他核武国家那样可靠的中长程弹道导弹攻击美国,就算不是不可能,难度也非常高。朝鲜再怎么样也不会自认具备击败美国的实力(打嘴仗不算)。
第二,从战略上来说,朝鲜想要与美国签署正式和平条约来取代含暂停火协议,正式结束战争状态,以及美韩联军对朝鲜生存的威胁。因此核武是「制止」、「吓阻」美韩联军发动攻击的最终手段,而非用来「主动攻击」美军的战术武器。易言之,发展核武及即代表孤立的朝鲜不愿意再发动一场韩战。
因此,朝鲜核武危机不会无限上纲发展为类似冷战时期的美苏「相互毁灭保证」(MAD)。东亚唯一具有这种实力的国家只有中国,待朝鲜问题告一段落,美中还是必须面对从经济到战略面的各种矛盾,以及中国是否能在东亚取代美国,与美国在亚太划分势力范围、建立两极体系的最终问题。所以,特朗普在朝鲜半岛的操作,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真正目的是针对中国的「攻强」。
目前似乎处于中美的“蜜月期”,尤其在习特会上达到高潮,但能维持多久值得怀疑。美俄之间已经出现微妙变化,美朝之间更有解冻迹象,中国应未雨绸缪。值得指出的是,新当选的韩国总统文在寅是朝鲜认可的领导人,加上文在寅本身对朝鲜持怀柔立场,韩朝元首峰会,若中情局不阻拦的话,快则今年,慢则明年将会举行。到时看中国处于什么位置,官媒们想过这些没有?
制造“蜜月期”,稳住中国,争取时间休养生息
由于美国当前的国力仍强于中国,因此特朗普使用「攻强」战略,不至于在短期内产生遭中国反噬的不利后果。而特朗普之所以要针对中国「攻强」,最主要是美国无法将力量全部集中于东亚。更何况特朗普政权的内政问题多如牛毛;重要部门的人事空白也让特朗普政权不清楚,例如驻华大使迄今还没上任等,废除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后,未来是否会有新的战略规划,要怎么规划新的战略,现阶段也尚未能清晰得知。
反之,中国不断稳步发展海空力量、增加南海七岛的军事化部署,以争取在第一岛链面对美国的作战优势。但保守估计,美国至少需要18年才能兑现「355艘海军」的扩军计划。亦即,美国不仅需要争取时间推出新的战略规划,也要争取时间减缓中国在东亚的部署速度。
特朗普在2月间一改就职前的态度,突然愿意遵守美国传统的一中政策。习特会不仅给习近平高规格礼遇,也同意接受中国提出的百日计划磋商美中贸易结构。特朗普虽然没有同意接纳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但也同意习近平以四项领导人之间的高级别对话机制,取代过去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U.S.-China
S&E
Dialogue)。此外,特朗普似乎也不愿落实军售台湾以增强其对抗中国军事压力的承诺,美台军售向来是中美关系相当敏感的「障碍」。最重要的是,特朗普以解决朝鲜核武问题为理由,拒绝将中国标定为汇率操纵国。
不过,必须明白,特朗普的政治目标是连任。在这个框架下,美国的策略不难预测。但中国切勿成为特朗普连任的踏脚石,成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那些骨头。美国衰落是历史趋势,但中国要时时警惕,不做美国的垫背。
可以说,特朗普成功对外界营造出,美国相信中国对朝鲜核武议题有绝对性的影响力,可以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不需要美国动武。为此美国愿意在贸易上「吃点亏」,愿意在台湾议题让步,愿意压下包括南海在内的其他美中安全矛盾。这些都会给金正恩造成疑虑,怀疑中国是否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决定把朝鲜作为与美国的交易标的。万一没有解决问题,特朗普也可将责任全部推倒中国身上,还更好向中国开价。
此外,美国不仅放出愿意与朝鲜会谈的意愿,国防部长马蒂斯(James
Mattis)在2月初还释放出中国想重建明朝朝贡体系的讯息,挑拨国际关系。特朗普甚至在专访中突然表示,习近平在习特会上宣称,朝鲜半岛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的领土。这些说法的目的,就是引发朝鲜的愤怒——后者在历史上,原本就是中国在朝鲜半岛的管治地区。
于是,本来朝鲜开发核武是为了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来防止美国消灭其生存。那么美国这阵子的操作,显然已经把朝鲜的战略重心暂时转移至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让中国短期内无暇与美国在东亚进行全面性的战略竞争。
实行“体面战争”曲线发展美俄关系
另一项特朗普外交操作展现出先秦时代遗风的,是运用「体面战争」修补美俄关系。
使用武力迫使他国支持本国的政治要求,是常见的国际关系现象。但中国在春秋时代另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国家之间为求「体面地」恢复友好关系,以战争作为给予双方下台阶的手段。
如果是A大国想改善与B大国的关系,为了避免直接攻击对方引发战争升级,结果造成更大的仇恨,这种「体面战争」常以对方阵营的小国或友好国家作为攻击对象。但是「体面战争」,只有在对方也不想持续敌对状态,才有成功的希望。例如晋国在西元前608年想要透过攻击秦国的盟友崇国,来与秦国达成和解的意图,就因为秦国仍坚持与晋国的斗争,而以失败告终。
特朗普上台前展现出与俄国总普京的个人友好关系。然而执政初期,随即因国会与行政部门反俄派的运作而急转直下,不仅推动亲俄路线的旗手,前国家安全顾问弗林仅在职25天就辞职,最终还导致美军在习特会期间空袭叙利亚,让双边关系跌到谷底。
但弔诡的是,也是在空袭叙利亚之后,美俄关系出现意想不到的快速修补。
美国在4月初向俄罗斯的盟国叙利亚政府军发动空袭,并将叙利亚政府军发动化武攻击的责任,归咎于俄罗斯未严格履行2013年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对叙利亚的化武监管不周,的确类似春秋时代的「体面战争」:
首先,美军事先通知俄国,且以叙利亚政府军为主要打击对象;其次,攻击理由并不具备让美俄紧张关系进一步升级的条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俄罗斯本来就无意与特朗普政权对峙。俄国外长拉夫罗夫(Sergei
Lavrov)即表示,瞭解美国为何突然对叙利亚发动攻击的真实意图非常重要,蒂勒森在攻击之后对莫斯科的访问与柔软身段,就给了俄方台阶。
但在美国国务卿蒂勒森于4月中访问莫斯科后,双边关系却开始恢复:俄方在5月2日宣布,特朗普及普京在7月间将针对叙利亚停火议题展开合作;而美俄高级将领也在5月7日宣布,将恢复自2015年以来,旨在降低美俄军机于叙利亚上空发生事故的信心建立措施(CBM)。特普之间的通话次数比特习之间还多。
虽然特朗普因为国内反俄派的作梗,而无法实行竞选期间的「友俄敌中」路线,但巧妙地利用叙利亚空袭作为「体面战争」,也让美国反俄派缺乏进一步紧绷美俄关系的理由。而俄罗斯在5月初一改原先在空袭后将朝鲜、乌克兰、叙利亚绑在一起的谈判策略,不仅让三者脱钩,普京在与特朗普通电话以后,还突然无预警推迟原订于5月9日开航朝鲜的新航线。美俄关系修补的速度,远超过外界的预期。
由此观之,美国的大国策略,依然会做离间中俄,做平衡者的角色;东北亚策略,也会做离间中朝,做平衡者的角色。中国恐怕仍须注意,是否出现美俄关系改善及美朝关系破冰,结果影响中国在欧亚大陆的战略「大后方」的发展。此外,「攻强」虽然属于短期操作策略,但是其有时能对整体国际局势,发生根本性影响。而美国的图谋,日本安倍是乐见其成的。
特朗普政府上任还不满四个月,未来还有至少三年多的任期,特朗普流外交战略操作目前的成果,究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还是精心策划佈局,往后将会逐渐清晰,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7.5.10猫眼社评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猫时报》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