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如今,典型的中国外来务工者形象可能已经不再是那种穿越大半个中国去南方某发达城市的工厂上班的打工仔了。
随著中国经济的成熟,外来务工者群体年龄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地点离家更近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商店和餐馆工作,而不是从事流水线工作。
这是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期释出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的部分结论。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概念:外来务工者实际上是指「农民工」,也就是户籍仍在农村,但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者。
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2.81亿人,较上年增长1.5%,增量主要来自本地农民工。农民工总量仍然接近美国总人口。
过去20多年,外出农民工一直是农民工大军的主要支柱。他们撇家舍业,涌入不断扩张的中心城市去寻找更好的经济前景,但却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但这一群体的增速呈回落之势,其佔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62.8%逐渐下降到2016年的60.1%。
伴随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减少,农村居民流动的放缓可能会促使薪资上涨,给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带来挑战。
不过,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比重高于2015年水平,
达到了9%以上。而目前有近五分之一的农民工年龄超过50岁。
从贫穷的中部地区远赴深圳工厂打工的十几岁少年减少了,这实际上要归因于政府的政策。
因担心上海和北京等重点城市人口增长失控,政府设定了严格的人口上限,并鼓励劳动力向较小的省级枢纽迁移。
而城乡之间薪资差距虽然悬殊,但农村地区薪酬增速加快的现状更是强化了上述趋势。
目前有52.9%的农民工从事製造业和建筑业(这是大多数农民工10年前从事的行业),但从事服务业的农民工比重有所上升:46.7%的人从事以批发、零售、居民服务、住宿和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上年的44.5%。
服务业在中国第一季度经济产值中的比重为56.5%。科技、商业服务、房地产、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的增速均快于中国经济6.9%的总体增速。
(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