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调查南海水下文化遗产 中国要摸清家底

 

  【熊猫时报讯】新华社5月13日报导,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围绕南海岛礁和重要航线,展开水下文化遗产的专案资源调查,以「摸清家底」。

  报导指出,近日在海南海口举行的「南海和水下考古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目前的水下考古工作主要是以渔民提供线索为主,主动性和主导性不强。

  他说,下一步,将全面展开水下文化遗产的专案资源调查,推动沿海各省做好涉海遗址调查工作,积极围绕南海岛礁和重要航线展开拉网式调查,进一步「摸清家底」。

  这项工作将以水下文物为重点,包括居住遗址、港口码头遗址、界碑界桩等文物的考古调查、登录和公布,尽快了解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资源的主要分布和保存现状。

  报导中并未明确指出,将被调查的重要航线与岛礁有哪些。

  中国向来指出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以此主张海洋权益。2016年7月12日位于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公布仲裁结果,中国对南海自然资源不享有基于「九段线」的「历史性权利」。中国拒绝参加也不承认此次仲裁。

  2010年12月8日至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国情考察团赴广西南宁、钦州、北海、涠洲岛和海南海口、儋州等地考察,对我国先民开拓南海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了初步考察。

  南海诸岛及其所属海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先民开拓南海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有海港遗址、沉船遗迹以及海岛文化遗迹等。古代海港主要有合浦、徐闻、广州、泉州等;经过调查发掘的沉船遗迹有“南海一号”、“南澳一号”、“华光礁一号”等;至于先民在南海诸岛留下的遗迹,则遍布西、南、中沙群岛。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汉代,从徐闻、合浦出发的海船,便经常往返于我国东南沿海与东南亚、甚至印度洋海域,“赍黄金、杂缯而往”,“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在今天的广西合浦、贵港、梧州,以及广东广州的汉墓中曾大量发现从海外输入的物品,包括玛瑙、琥珀、琉璃以及金银制品。1983年发掘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是第二代南越国王赵眜的墓葬,下葬于公元前122年。此墓出土了玻璃器、波斯银盒以及从海上输入的香料,说明南洋来的龙脑香在当时已经登陆进入中国。特别是波斯银盒的发现,有力的表明早在汉代,我国先民的航海活动已经远及于印度洋海域。

  唐代以后,广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唐人贾耽所描述的“广州通海夷道”详细描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从广州出发,经南海海域,穿越马六甲海峡延伸至印度洋海域。当时,南海海域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海上贸易交通要道。宋元明时期,郑和等航海家多次经由南海往返于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港口,漂洋过海的中国船队成为南海和印度洋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当时,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利玛窦等也由此往来于东、西方,有时他们也搭乘宽大而又安全的中国海船。

  在南海海域,至今沉睡着许多古代贸易海船。经过中国考古学家发掘清理的沉船有“南海一号”、“南澳一号”、“华光礁一号”等。“南海一号”位于阳江市阳东县东平镇大澳村附近,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大的宋代海船。2001~2007年,有关单位对“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至2007年12月28日下午3点,“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并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南澳一号”位于广东汕头南澳岛附近海域,系明代沉船,2010年4月开始进行水下考古发掘,文物清理工作正在进行中。“华光礁一号”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附近海域,为南宋时期沉船,2007年3月15日-5月8日,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出土许多珍贵文物。

  至迟从唐代起,我国东南沿海的先民就已经在南海诸岛定居。至今,在永兴岛、东岛、赵述岛、南岛、北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甘泉岛等处,还遗存小庙14座,这是我国先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历史证据。考古学家王振杰曾亲赴南海西沙群岛,对岛上的出土文物进行考古调查。广东省考古学者也曾在西沙群岛甘泉岛、北礁等地发掘、调查唐宋时期遗址,发掘出唐宋以来的瓷器以及中国古代钱币等。目前,西沙群岛北岛上立有清光绪二十八年所立的“视察纪念”碑、1946年国民政府在永兴岛所立的“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2006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在甘泉岛所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泉岛遗址”碑等。

  考察期间,观察团还参观了北海古街、涠洲岛天主堂、海口市海瑞墓等古迹。

  南海是“世界第三黄金水道”,点缀期间的南海诸岛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堪称“美丽富饶”。此次国情考察,让我有机会亲身体验祖国先民开拓南海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这份经历,终身难忘。

      (联合报,中国考古网)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