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苏联解体的人” 布热津斯基去世

  

        2007年1月,布热津斯基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参加听证。(资料图)

  【熊猫时报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助手、冷战时期著名的鹰派战略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Zbigniew
Brzezinski)美国时间周五(5月26日)在弗吉尼亚州的瀑布教堂市(Falls Church)去世,享年89岁。

  布热津斯基的家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他去世的消息。

  "我的父亲今天晚上平静地去世了,"布热津斯基的女儿、MSNBC的记者米卡・布热津斯基(Mika
Brzezinski)在Instagram上说。

","

布热津斯基的女儿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我父亲的朋友称他为Zbig,对孙子辈来说他是一个’首领’,对妻子来说他是一生的挚爱。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女孩能够遇到的最激励自己、最爱自己、最具有奉献精神的父亲,"米卡写道。

  伊朗人质危机发生时,波兰出生的布热津斯基担任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他是负责指挥美军执行突袭行动解救人质的主要人物。那次行动以失败告终,不久以后布热津斯基辞职。他当时的主导观点是,如果美国不能在这场大戏中展示压倒性的力量,苏联就会在伊朗建立横扫一切的影响力。

  布热津斯基名义上是一名民主党员,他在安全事务上的观点倾向于保守。在1980年代,他是一名活跃的大学教授以及畅销书作者。

  他在总统竞选中不支持特朗普,批评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含混不清"。

  2011年,他撰写的《战略视野:美国和全球实力的危机》(Strategic Vision: America and the Crisis of
Global Power)一书出版。他在书中表示,美国力量是维护全球稳定的基石。

  波兰记者兼经济学家安杰伊•卢博夫斯基曾在《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苏联解体之推手》(《Zbig: The Man who Cracked the
Kremlin》)中,历史忽视了布热津斯基在预见并促成苏联倒台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英国《金融时报》对本书的书评称,"他对俄罗斯民族主义几乎是出自本能的了解……后来的局势发展证实他的怀疑是对的。他正确地预见苏联将逐步走向解体以及其华约条约卫星国民族主义的爆发。他在卡特执政时期尽力推动这一过程。"

"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

2016年12月11日,布热津斯基(左)和基辛格(右)同时出现在挪威奥斯陆的诺贝尔和平奖论坛。两人都是美国外交界的标志性人物。

  生平

  布热津斯基,美国当代著名政治理论家、地缘政治学家、国际关系学者、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7-1981),是和基辛格并列的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

  布热津斯基1928年3月出生于波兰华沙,其父为波兰驻加拿大蒙特利尔总领事,1938年随父母移居加拿大。

  1949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1950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58年加入美国籍。

  1961年任肯尼迪总统外交政策顾问。

  1966年-1968年任约翰逊政府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成员。

  1973年与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共同发起组织美、欧、日"三边委员会"(Trilateral
Commission),任主任。

  1977年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支持中美建交。

  1987年3月起任美国-中国协会副主席。曾在1978、1984、1994和1997年访问中国。

  他出版过多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包括《大失控——解读新世纪乱象》,《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大抉择——全球统治或全球领导》等。

  回顾:对话布热津斯基(2010年3月15日,BBC采访)

      除了基辛格,很难想出还有谁比布热津斯基更适合谈今天美国眼中的中国了。

  如果说基辛格敲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布热津斯基则是让中美两家人门当户对地开始交往。正是他1978年的中国之行为中美两国于次年元旦正式建交铺平道路。"中美关系的开启者"也成了布热津斯基一生的资本。

  以一个横贯中美近代关系史的全球战略家的眼光分析中国,我期待已久。

  处心积虑、周密安排,只为星期一(3月15日)下午的这15分钟对话。

悬念

"brzezinski.JPG"

  在BBC驻华盛顿站工作的电视摄影师Allen将拍摄我对布热津斯基的采访。采访前与Allen通电话,他问:"你采访过布热津斯基吗?"Allen接着说:"如果他知道这不是现场直播,他会只回答三个问题,然后取下话筒,离开房间。"

  我很纳闷:"难道布热津斯基觉得不是现场直播就不’刺激’吗?"Allen也没有答案,只是说以前他拍摄对布热津斯基的采访时遇到这种尴尬的事。

  我很感谢Allen给我"打预防针",让我可以调整战略,做最坏的打算。我把最关键的三个问题列在最前面,即便他"拂袖而去",我也能使成果最大化。

  等待

  采访地点在华盛顿的美国著名智库"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布热津斯基是该机构的元老,也是顾问。约好下午两点的采访,直到两点一刻也没见布热津斯基出现,Allen说:"这很奇怪,他通常会很准时。"

  我唯一担心的是:如果布热津斯基接下来还有安排,那么只会进一步压缩我的采访时间了。

  Allen则说:"他来晚了也好,这样他会有歉意,你也许可以多问几个问题。"

  没过几分钟,布热津斯基走进采访间。眼前这位82岁的老人没有我想象的高,但精神矍铄,目光犀利。

  没等我提问,布热津斯基先问我:"这是怎样的一个节目?""准备什么时候播出?""还会采访其他什么人?""我的采访是与其他人一同播出的吗?"……

  很明显,布热津斯基的考虑是"与众不同",他当然有这个要求"特殊待遇"的资本。最后,他说:"我的时间不多。"

  意外

  直接进入主题。第一个问题是:作为中美关系的开启者,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迅速崛起是否出乎你的预料?

  布热津斯基的答案是"既是又不是":中国是个伟大国家,有巨大潜力,因此崛起并不出乎意料,出乎意料的是崛起的"步伐之快、势头之劲"。

  那么,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呢?布热津斯基的回答很简单,是"中国人民"。他说,中国人勤劳聪明,而邓小平又很明智地对这一点加以利用。

  他说,崛起的中国对世界格局的最直接影响是权力的再分配,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地区地缘政治上会发挥更大作用。

  都说中国崛起,但中国的邻国俄罗斯和印度也可能成为新兴强国,这对世界权力的平衡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布热津斯基在谈这个问题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大篇幅谈论俄罗斯,这也是布热津斯基早年遏制瓦解苏联情结的体现。

  他并不认为俄罗斯会是新兴强国,印度则可能。布热津斯基说,俄罗斯除了能以核武器威慑美国外,其常规军力无法挑战美国。

  花了很长篇幅谈俄罗斯,让我心生焦急,担心时间又不够用。接下来,我更感兴趣的是要他评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人说"巧妙而灵活",有人说"危机四伏",他的看法呢?

  布热津斯基说,这取决于谈论的时间点。1950年代的统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领导人很智慧,至于未来,西方有一种趋势担心中国的民族主义膨胀,担心中国在通向成为强国过程中带来的威胁。

  布热津斯基说,有这种可能,但也许不会这样,这就要看中国的领导人怎样把握了。

  布热津斯基还谈到了他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解,他说截至目前这是事实,但以后怎样难说。当谈到当年与邓小平见面,在人民大会堂相邻而坐,《人民日报》又是如何报道的,布热津斯基津津乐道。此外,还谈到美国实力是否衰退等等。

  后续

  原定15分钟的采访,结果持续了20分钟。结束采访后,布热津斯基问我对中美关系持乐观还是消极的看法,他特别强调"极端民族主义值得关注,中国必须小心,正像几年前的反日抗议示威,政府认识到了其产生的反作用。"

  采访划上完美句号,美中不足的是:采访前我特意购买了一本布热津斯基的著作《大抉择――全球统治或全球领导》,准备请他签名,即便采访后有时间与他闲聊几句,但思绪全在讨论问题上,将签名一事全然忘掉了。

(BBC)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