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蓝雨
盘点最近多场国际峰会,把握一下国际大势。在5月14日一带一路峰会,5月26日G7峰会,6月2日中欧峰会等多场国际会议透露的信息,加上法英德内部政治形势,显示世界政治格局正发生变化,中国一带一路国策应理性实施,降低政治风险。
一带一路首届峰会,负面的新闻除了印度不出席外,还有古代丝绸之路的中东重要国家,几乎悉数缺席,还有就是以没有足够表述市场透明及社会和环保等欧洲多国关心的议题为由,欧洲多国包括德国、法国、爱沙尼亚、希腊、葡萄牙和英国等六国拒绝签署中国起草的最后贸易声明。回顾一下各国媒体的负面报道,或能使中国更加清醒认识一带一路的盲点,找出应对之法。
日资《金融时报》则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是个“陷阱”,其可能令中国卷入从无效投资到地区争端在内的各种问题。
日媒《日本经济新闻》称,
“一带一路”会议上没有看到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身影。印度加盟了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在经济方面表现出了合作姿态,此举显得异常。
马云控制的《南华早报》称尽管急需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欢迎中国的慷慨,北京日益增强的政治影响力在其他国家中引发担忧。外界不可避免地将“一带一路”倡议与二战后美国重建西方欧洲经济体的“马歇尔计划”相比较。
英国华誉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沙学文(Sameh El Shahat)则认为,该倡议最大的挑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们基本不了解中国及其价值观。
甚至就连俄罗斯媒体也怀疑,俄罗斯《真理报》称,许多专家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看到了阴谋,称其为中国的霸权计划。这项计划中,地缘政治要多于经济。
俄罗斯总统普京5月14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时提议使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构想与“一带一路”对接,但在15日的首脑会议上,普京到达会场的时间比其他首脑晚了10多分钟。有观点认为,这是俄罗斯风格的牵制行为。
对中国而言,中亚各国和新丝路沿线国家,在美中冲突时,可为中国经济安全提供保障。但这冲击到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利益和地位。在俄罗斯眼中,新丝路计划的直接影响是,中亚国家对俄国积极主导的上合组织减少了关注。中国对中亚主要国家的大量投资,也让新丝路计划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直接对撞。「欧亚经济共同体」的目的在振兴俄罗斯、中亚和白俄罗斯等前苏联地区国家工业,促使商品在这些国家境内自由流通。
普京参加「一带一路」峰会,动机或在于推销「欧亚经济共同体」,不希望「一带一路」计划挤压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攀升,已让俄国感受到战略压力。尤其,中国在中亚的大动作,似乎愈来愈不在乎俄国的反应,可能让普京芒刺在背。
笔者认为,若中俄不能审慎处理中亚战略竞逐问题,让「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共同体」达成某种合作或对接,如胶似漆的中俄关系,可能会隐含未爆发的矛盾引线,让战略伙伴关系蒙上阴影。
西方舆论看待这次“一带一路”峰会的最大新闻莫过于“美欧领导人集体缺席”,认为只要看到这一点,就可以认清整个局面,即“习近平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挑战美欧领导权”。和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国际关系等提法一样,“一带一路”对很多西方政客、学者和媒体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西方看待这些设计的视角或思维,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只要是习近平提出来的,西方舆论总会将其同“争夺领导权”、“重塑全球秩序”、“挑战美国霸权”联系起来。
习近平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到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但是,这样本该聚焦投资、能源、人文、港口和铁路建设、惠及地区及全球的经济合作议题,西方看到的则是中国的地缘政治野心。
习近平14日还强调中国“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但《卫报》、《纽约时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看到的则是中国模式的输出,以及中国在不完全开放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向外打造和开拓新市场。
5月15日,习近平在主持“一带一路”圆桌峰会时,再次呼吁各国通过合作更好地应对挑战,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排他性的安排”。西方舆论由此再次聚焦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不同,认为习近平又将自己置于了世界引领者的核心地位。
美国左派对特朗普政府力挺“一带一路”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曾担任美国前总统拜登副国安顾问、现任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的拉特纳认为,特朗普承认“一带一路”的重要性,等于是犯了“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北京提新型大国关系”类似的错误。
面对以上国际形势,中国部分媒体过于乐观,提到说中国将扛起全球化领军大旗,这一说法其实十分幼稚。知己能做到,知彼呢?面对各种不和谐的局势,中国应有清醒认识,制订符合实际之对策。在西方眼里,中国的雄心往往会被冠以“野心”甚至“霸心”的标签。只要这种思维视角不改变,西方看待中国战略的思路难免会偏离正常轨道。
在七国集团峰会结束后,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欧盟不能再完全依赖美国和英国,欧洲人的命运应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表态和英国领导人强调”英国退出欧盟但英国永远是欧洲国家”的态度差别明显,显示欧美关系裂痕,也同时显示德国希望重整和继续领导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欧洲大陆的愿望。
表明上,美德矛盾上升,似乎给中国创造了机遇,其实这是二码事。有二件事说明西方内部不和,还不能证明中国获得国家利益。一是欧盟在中国总理访欧期间,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峰会上,未能就贸易议题达成共识,最终未有发表联合声明。中欧不欢而散,无法就给予中国市场地位,按照WTO游戏规则,这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但出于政治目的和惧怕中国崛起,欧盟出尔反尔;二是欧洲六大国拒绝在一带一路峰会上签署联合声明。
事实上,美欧之间在人种、历史、宗教等方面的渊源极深,双方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并不可能走向彻底的敌对,如果特朗普下台,换上一位传统型政客主政,美欧或会迅速弥补分歧,重修于好。所以,中国应该做好多手准备,而不是一厢情愿,最怕无法掉头,被西方玩弄。
此外,在意大利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联合公报提及了中国视为核心利益而相对于欧洲较远的东海、南海问题,让中国官方表示”强烈不满”。这一声明从某种意义上显示,欧洲并未因为国际形势变化而抛弃其传统外交路线,也没有否定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领导作用。显示欧盟内部重重矛盾也掣肘欧洲与中国的合作升级。
但近日最大的利好,就是欧洲央行购买五亿欧元人民币资产。这一举动显示,欧洲对国际金融格局有新的要求,对华政策则具二面性,一方面不给予市场地位制约中国发展,逼中国朝欧洲希望的方向改革,另一方面却提升中国一定的金融地位,对冲美国背离欧洲带来的负面冲击。
欧洲央行日前购买五亿欧元的人民币资产,相比欧洲央行六百八十亿欧元的外汇储备,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数目,但影响力极大,这表明西方国家开始将人民币纳入到外汇储备的总篮子,这对美元霸权将产生深远影响。
据报道,此次购入决定是欧洲央行管委会于一月二十日在闭门会议上作出的,但在近期完成购入行为之前未对外披露。欧洲央行此次对人民币的投资,也是迄今为止对人民币投资力度最大的中央银行,这也表明,尚不具有自由定价浮动汇率的货币已成为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储备货币。
在自己的外汇储备组合中持有人民币资产,欧洲央行是用行动表明他们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货币的未来走势,这反映出欧洲正愈来愈多地接受中国的「全球经济超级大国」地位,也折射出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广泛、更密切合作伙伴关系的意图。
有二点值得注意,一是这个购买决定是早在1月20日就下的,那一天“恰巧”是特朗普就职日,这说明决定早在2016年就已经酝酿,只是时隔近半年到6月15日才对外公布,时机选择颇有心思。说明欧洲早就预料特朗普新政不利于欧洲,欧洲有必要重新面对中美力量。因此,默克尔在G7峰会后谈美欧关系,并不是建基在特朗普退出气候协议上,而是建基在特朗普对欧洲的新政上;二是欧洲央行今次是卖出美元资产而购买人民币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欧洲央行对美元霸权开始质疑,也是体现对特朗普政府的不信任。
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在发展中国家进程更快,中国与伊朗、俄罗斯等的石油进出口结算,已摒弃美元定价。沙特为了保住对华石油的出口份额,也开始与中国谈判石油人民币问题,如此一来,石油美元的地位将大大被削弱。此外,中国央行与各国央行的货币互换项目也稳步推进。
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为美国进行全球资本掠夺、转移经济危机提供便利,帮助美国维护全球霸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最有希望打破美元垄断,为世界各国创造更为公正、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现任美国内斗,或许将加快美元霸权的终结,这对中国是个福音。
在这一利好消息传来的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由百分之六点六上调至六点七,虽同时强调中国须加快改革进程,以确保中期稳定,并应对当前经济发展轨迹可能最终导致急剧调整的风险,也必须认识到,此说法并非IMF执董会的正式公告,而是IMF工作人员结束对中国访问后作出的观点声明,并不一定代表IMF执董会的观点,但上调增长预测,多少能一扫穆迪下调展望的阴霾。
总体而言,在国际新形势之下,中国都应加快落实去槓杆,严控内房泡沫,确保金融系统稳定。提防外部动盪传导风险,加大内地经济二次探底的压力。为一带一路国策打好根基。
(2017.6.16猫眼社评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猫时报》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