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刚:金融的零和游戏

       

        我相信读者们都了解「零和游戏」的特性,就是个别参与者的得益,永远跟其他参与者的损失互相匹配。在这情况下,仍有人愿意参与零和游戏,特别是涉及赌博的,当然是因为他们自认技术高超,可以赢多输少。这些技术包括可以准确判断形势、有效制订及执行超卓的策略,以及充分掌握其他对手的习性等。因此,无数人花费不少心血钻研致胜之道,在这方面的历史和学术文献多不胜数,当中「博弈论」便是其中一个热门学术范畴。此外,很多人亦听过中国经典书籍《孙子兵法》当中的名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当然,也有一些零和游戏不太讲求技术,却主要甚至是完全靠运气来决定结果,买彩票便是一个例子。儘管在扣除营运成本、税项和佣金后,它其实属于「负和游戏」,即不论一次性或持续进行,参与者可获的派彩比率也是低于胜出比率。儘管如此,很多人仍然热中于这类负和游戏,一来因为彩票通常兼具慈善性质,二来对大部分人来说,赢得大奖能获取天文数字的奖金,从此可以过不一样的生活。此外,即使他们输掉,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所损失的金额也属可承受范围;再者,至少对我们这些并非彻底理性的普通人来说,运气在人生中确实有一定角色,而或许彩票所带来的希望和刺激,已经值回票价。

  操控行为俨如股市常规

  除了技术和运气外,还有一种相对具争议性的因素,会造成不公平及影响结果,就是是否拥有和利用内幕消息。这种不公平行为往往难以识别和证实,遑论作出惩罚。事实上,要分别这种不公平的行为与正当的技术运用,是十分困难的。更甚者,不是所有情况也有裁判来维持公正;而即使有裁判,他也未必有足够权力履行职责。因此,在一些零和游戏中,由于内幕人士的行为、裁判的纵容或无能,以及容易受骗的参与者,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欺诈情况。

  第四种决定胜负的因素就更加过分,属完全不公平及不可接受,那就是操控(manipulation)。当一些零和游戏涉及重大金钱利益,某些参与者就会尝试进行操控以获得优势,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利用他们拥有的任何特权、影响力或内幕消息。有一句成语说「兵不厌诈」,有时候确属残酷的现实,尤其是当缺乏裁判的有效监管。无论我们喜欢与否,不同程度的操控行为都会存在,其严重性就视乎有关情况、参与者和裁判的特质而定。

  金融市场当中有很多零和游戏,在风险转让的平台上进行。让我不厌其烦再说一次,金融市场是要为投资者与集资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并提供流动性。因此,我希望跟读者分享8个观点。我认为这些观点往往被金融体系持份者忽略或视作理所当然,结果是塑造出一种不健康及不利于大众利益的金融文化。

  首先,对于零和游戏在金融市场存在的正确目标,很多人要不是缺乏认识,就是未够重视。正如早前的文章所言,为了达致资金融通此一重要目标,金融市场肩负两大重要功能,分别是有效的价格发现及提供流动性。在金融层面的公共政策而言,金融市场能否好好地发挥这两大功能至关重要。但实际上未必如此,很多市场参与者的私人利益,包括市场庄家或投资者,往往会凌驾大众利益。我会在较后章节详述这种利益衝突。我想强调,不管金融市场是如何构建和发展,其存在意义及重要功能,是绝不能够妥协的。

  第二,大家过度容忍或接受金融市场上的操控行为。一个高效的价格发现机制,需要市场参与者扮演受价者的角色。但在金融市场中,市场参与者採取策略以影响价格,务求藉此获利,例如趁市场交投淡静时进行集中交易,而不是以市场上的最佳价格静静地增仓或减持,而大家对于这种做法似乎习以为常。此外,大家经常会见到一些具影响力的市场参与者高谈阔论,或是一些机构广泛地发表研究报告,当中的观点通常被巧妙地包装成旨在为一般投资者指点迷津,然而真正目的是藉此创造对其有利的市场趋势,可惜这一点往往难以证实。这些有问题的做法似乎颇受一般投资者接受,他们亦乐于依赖这些观点。

  举例说,大家若打开收音机,不难听到多个频道都在讨论股市行情,当中的股市评论员及星级股评家,引述个别市场大户当天的炒卖活动和目标,大谈每日股票贴士,俨如股市常规一样。此或许是现实状况,但也可说是已构成市场操控行为。然而,似乎没有人,包括这个零和游戏的输家们,觉得这类行为有问题,一定程度反映今时今日的金融市场气氛。

  第三,价格波动其实显示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效率欠佳,但这些波动却受到市场人士,特别是市场庄家欢迎。外滙交易市场是金融零和游戏的一个好例子,因为参与者在外滙市场获利和损失的总和永远是零。毫无疑问,外滙交易市场的存在目的,是为了便利不同地区的经济体进行国际支付清算,包括对外贸易、外来直接或间接投资等。

  此外,外滙交易市场还有助于发现未来的滙价水平及提供流动性,协助经济体因应滙率的不确定情况来锁定或对冲有关风险。但实际上,外滙交易市场变成了相当波动的市场,滙率往往急剧变化,对于例如工业品出口商或消费品进口商来说,在滙率波动的影响下,它们的利润被大幅蚕食。因此,外滙交易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效率实在不如理想。然而,正因市场大幅波动,吸引了不少市场人士借助高槓杆融资及非常複杂的衍生产品,希望在这个零和游戏中赚大钱,他们的行为更反过来加剧了市场波动,而非如一些产品设计者所声称有助减少波动。举例说,一些国际市场参与者能够调动巨额资本,足以影响市场,从而主导滙率的短期走向,最终导致被针对的经济体出现货币危机。所以我们必须要问,个别金融市场的相关规则是否真的有利于促进大众利益?特别是外滙交易市场,因应某些地区的特殊情况,自由兑换应否像教条般被奉为金科玉律?当中所谓的「金科玉律」,又是对哪些人而言?

  第四,複杂性不会改变金融零和游戏的本质。无可否认,金融市场活动的简单总和不一定永远是零,有时候会是所有相关风险资产的整体回报率,例如股票市场的股价虽然有升有跌,但同时还会派发股息。同样道理,债券也会派发利息,而孳息率不时变动,视乎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的前景变化,以及债券发行者的信贷评级。

  换言之,用金融术语来说,市场的平均回报(beta)可以是正数、零或负数。当然,重点在于参与者能否「跑赢市场」及达致较佳回报率,用市场术语说即是获取正数值的系数(alpha)。必须强调一点,「alpha系数」的总和永远都是零。对于金融市场的大部分参与者,尤其是投资于衍生产品和複杂金融安排的人士来说,尝试追求正数值的「alpha系数」往往以失败告终,反而导致要接受比大市(beta)差的回报。

  我们必须留心,市面上那些专业金融服务,最终都是由用户以各种方式承担费用。当然,有时候一些「beta系数」吸引的金融市场或产品,例如私募基金,一般投资者只能透过由专家安排的计划来沾手。但投资者必须明白,计及所有因素之后,他们参与这些计划等于只能接受负数值的「alpha系数」。如果他们从这些计划里获得的「beta系数」扣除负数值的「alpha系数」,还是高于他们靠自己直接参与金融市场所能取得的「beta系数」,那就值得一试,但他们依然会是这个零和游戏的输家。

  此外,当他们的专业顾问不论出于任何目的,建议他们在某一金融市场里进行long downside gamma或者short deep
vega之类的投资,投资者就要格外小心。因为如此新潮的金融术语,随时会导致参与者损失极其惨重,人头不保!

  第五,在金融市场的零和游戏中,并不存在可持续的必胜策略。当然,人类的智慧实在不容低估,永远都有人能在金融市场内找到致胜方法,例如合法地使用先进资讯科技,或者採用複杂或高槓杆的操作等等。大家可能听过演算法交易或高频交易,以及现已很常见的长短仓和认购认沽操作,这些都是为了在不同的市场变化中获取优势,现时甚至在零售层面也可供投资者参与。但正因人类如此聪明,再加上可获得巨额金钱利益带来强大诱因,所以任何致胜策略都会很快地被複製、抵消、颠覆或中和,故在现代金融零和游戏的激烈竞争环境下,所有致胜策略都难以持续,最多只能带来短暂的先行者优势。希望这可以为那些「技术型」参与者带来反思的空间。

  第六,广义而言,内幕人士根本不应该被淮许参与这金融零和游戏,因为市场的健全及诚信实在是金融市场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诚然,金融市场规则早已订明,掌握了未经公布的价格敏感资料人士不能参与交易。不过具争议的是,一些在金融市场中拥有特权或有特别资讯渠道的个人或机构,由于在预测市场走势时享有优势,例如掌握其客户的商业活动资料,他们应否被界定为内幕人士,只可为客户操盘交易,而不淮用自己的账户进行买卖。有些人会提出反对,指自行建仓有助于促进庄家效率,最为符合客户利益。他们甚至认为,每当看到客户交易指令即将来临,不管最终相关指令是否已经确定,也应该预先建仓交易。其实这类行为无异于「偷步起跑」。在今时今日的金融文化下,这些人口口声声说为了客户利益着想,背后真正动机却是赚得更多利润,并取得更丰厚花红,可惜其底里动机实在难以证明。

  监管机构遭绑手绑脚

  第七,金融中介者不管是否掌握内幕消息,除非遵照客户的特定指示,否则都不应动用客户资金,例如来自存户的存款,来参与金融零和游戏。金融中介者在风险转型过程中的角色相当明确,他们可以持有流动性合适的资产,而这些资产所承诺的「beta系数」高于其向客户提供的存款利率,从而可以获得正数值的淨息差,藉以覆盖营运成本以及赚取利润。

  不过在明知道「alpha系数」的总和必定为零的情况下,不管金融中介者是否持有仓位,仍沾手追求正数值的「alpha系数」,那便是另一回事。说到底,建基于技术的交易策略难持久,依赖运气更永远不值得考虑。

  第八,从确保金融市场的运作是促进大众利益的角度来看,相关监管机构的工夫似乎做得欠缺成效。我们仍面对很广泛的问题,包括承担金融必须为经济服务的责任,令金融市场好好发挥其根本存在意义,确保金融中介者称职地履行其促进资金在经济中融通的使命,提供最为符合大众利益的金融基建,以及不可纵容任何建基于金融中介者利益而欠缺效率做法,例如支付和清算安排。

  坦白说,或许基于政治原因,金融监管机构过分地遭到绑手绑脚,不管是来自限制性的法律指令,抑或是高举自由市场横额的利益团体的强大影响力。大家都应该明白,金融市场的存在有着更崇高意义,并不只是为了给予参与者带来更愉快和美好生活。市场自由不应被滥用,或被作为有责任保障和促进大众利益人士不好好做事的藉口。

    (作者为香港前金管局主席,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