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这次的“熊猫外交‘令人关注
评论员 蓝雨
即日召开的G20峰会,固然是一场国际大戏,但这场大戏早就拉开序幕了。G20峰会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德国;印度总理莫迪访问美国,以色列;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波兰。三个大国上演不同的外交戏码,究竟内里有何玄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访俄罗斯,双方在大型国际峰会前先见面似乎已成惯例,这个惯例可称为“对表”,即明确立场,统一协调,在国际峰会上携手一致达致双方共同利益。这种“对表”外交是二国历史罕见的,足见二国关系达到历史上最佳的高度。
这已经是本年度第三次“习普会”,鉴于双方在国际上稳足轻重的地位,“习普会”早已超出二国事务的合作范畴,已经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整体格局构成影响,甚至左右。这次“习普会”,除了常规议题如朝核问题,美欧关系,中东问题等,肯定还有一个中印对峙的问题讨论。猫眼社评上一篇提到,俄罗斯对印度巨额购买美式装备肯定不满,俄印军事关系不稳,但俄印的交好有很长时间,目前基础还在,不排除习近平通过俄罗斯传话给莫迪,提醒印度注意轻重。中俄元首的会面,还有一点令人关注,就是习近平缩短访俄行程,由三天改为二天,多出来的一天,给了德国访问行程,访德由二天改为三天。有媒体揣测中俄关系出裂痕,这是无中生有的判断。当前中俄只有携手,才能应对美欧方向的挑战,特别是俄罗斯根本没有失和的外交本钱。
事实上,特朗普当初就想联俄抗中,从其组阁人选就可看出特朗普想让美国在全球外交上重新布局,不过,彼尔德伯格人仇俄的世纪情结,导致美国反俄力量主导美国外交,特朗普的亲俄阁员弗林被“政治谋杀”,特朗普也由此暂时收起了联俄抗中的念头。失去改善美俄关系机会的普京,更是要倚重中俄关系,抗衡美欧施压。
习近平这次访问德国,西方主流媒体均用“中德联手取代美国领导地位”做宣传,但笔者认为,舆论如此造势,目的有二:一是让特朗普尴尬的意图多于对华诚心友好;二是故意秀给俄罗斯看,要让俄罗斯嫉妒中德关系,继而动摇中俄互信。不过事实上,中德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很难结为盟友,二国价值观及体制南辕北撤,德国依然跟奥巴马一样(默克尔是奥巴马维护西方政治体系的下一任,早被定位为自由世界的领袖),结盟一说,恐怕是西方挖坑罢了。不过,中国确实需要德国带动欧洲各国支持中国一带一路,正面看待一带一路。这也是习近平增加访德时间,希望有更多时间做德国工作,与德国沟通的大致原因。
作为老牌政客,默克尔政治手段自然老辣。当习近平和默克尔一同到大熊猫馆探望「梦梦」和「娇庆」,并为该馆主持开幕仪式时,默克尔形容,德国人民对两隻大熊猫的来临期盼已久,牠们是中德两国的「特别大使」,将为中德带来全新关系。默克尔更说,中国是「乱世中的伙伴」。笔者认为,西欧一日不认可中国的市场地位,一日不解除对华高科技技术封锁,这盘棋就还没下完,新局仍没开始。至于欧洲诸国在中国的“带路峰会”上扭扭捏捏不肯签署联合声明,又或马克龙在欧盟的反华提议等等,也给中欧关系带来不明朗因素。
西方热捧“中德”,其实也是西方无奈之举,因为这次G20峰会代表美国的是特朗普这位主张“美国优先”的总统,他扬弃美国几十年来坚持的自由贸易主张,这可是西方自由世界的奠基石。默克尔5月的「欧美分歧论」成为欧洲主流的共识,6月初召开的彼尔德伯格人大会,应有各种举措打击特朗普。因此,特朗普极有可能两面不是人,中俄方面与“全球影子政府”方面二边不讨好。
不过,说中德领导全球,犹如是以前说G2(中美)领导全球,都是给中国挖的坑。德国没有资格和本钱升级为世界一强,德国当前的强势全赖默克尔个人的手段,一旦换人形势未必乐观。事实上,德国驻港总领事就反驳德国“领导世界论”,德国驻港总领事兰布斯多夫昨日称这想法不切实际,并强调华府是柏林「无可取代」的盟友。德国一直淡化有关「领导全球」的期待,兰布斯多夫亦坦言这情况不可能发生,强调德国与美国的关系不可能改变,「他们保障我们的安全,只有美国——唯一仅馀的全球超级强国——可以做到这点」。他承认两国之间仍有时会出现严重的意见分歧,但华府始终是柏林「无可取代」的盟友或伙伴,即使在经济上,美国也还是德国最重要的市场之一。领事还说,德国在国家利益上三大追求——推广环保、捍卫人权和支持自由市场。
德国领事的话,说明德美关系的低潮是暂时的,一旦回归(血统,价值观,种族等基础未变),携手对付中国你可千万别说是意外。
印度总理莫迪这次挑了美以二国出访,其实很有看头,首先一点,就是说明印度新的外交政策,将疏远俄罗斯,转向美国阵营,而作为“厚礼”,美国将派航母到印度海域军演,为印度站台。因为中印目前因为印军入侵中国洞朗地区而军事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美国此举意图明显。
作为印度独立70年后,首位访问以色列的印度总理,莫迪此次访以影响深远,一是二国人文历史性交流;二是解除中东的中立国策,不再给巴勒斯坦站台。
以色列不单在机场为莫迪铺上红地毯,内塔尼亚胡亦亲自招待他的大多数行程,规格明显超出一般接待别国领袖的礼仪,甚至可说是隆重其事了。国际事务理应少有交集的两国,突然出现种种非比寻常的亲密动作,背后有何原因?
一是今年是印度与以色列建交25周年,《印度时报》就刊出莫迪与内塔尼亚胡合撰的一篇文章,称印度与以色列正在携手并进,迈向未来。
二是印度是以色列最大的军备客户,印以二国都有需要提升军事关系。莫迪转向,必然遭到俄罗斯反制,印度军事上需要扩大对美军购,提高对以军购来填补失去俄罗斯的空间,而以色列扩大对印度武器出口,在军事,经济,政治都是百利无一害。数据显示,今年4月,印度向以色列购买价值近20亿美元的地对空导弹系统,是以色列国防产业史上最大宗的生意。印度近年已成为以色列最大军备外销市场,在2012至2016年间,买入以色列出口的41%军备,路透社估计每年印度至少向以色列购入10亿美元军备。
再说贸易,1992年两国的双边贸易总额为2亿美元,到了2016年,数字已大幅升至42亿美元。对人口不足900万的以色列而言,坐拥13亿人口的印度是他们非常希望争取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冷战期间,印度是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其中一个重要成员,该运动主张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对于以巴衝突,印度一直站在巴勒斯坦人一方。特朗普于今年5月出访中东,出访以色列,也出访了巴勒斯坦。莫迪此行,却决定只到以色列,而不出访巴勒斯坦,透露出重要的政治讯息,可能才是莫迪罕有地大受以色列礼遇、迎为上宾的真正原因。
G20峰会的前戏,中国体现出一是巩固中俄在国际的合作,以免被各个击破;二是希望德国能带头支持一带一路等意图;而印度则是体现外交转向,把政治筹码放更多美以身上,以制衡中俄。
今天开幕的G20峰会,笔者认为最大的看点是,习近平与莫迪二人如何见面,会是何种场景?
世界领袖群聚的「G20」二十国集团高峰会,包括特朗普、普京、埃尔多安、习近平、莫迪等在内,各国领袖彼此的恩怨情仇,也将透过两天的会议一次面对。特朗普与普京会面,习近平与莫迪会面,文在寅与安倍会面,多次辱骂德国政府“纳粹附体”的埃尔多安与默克尔会面种种均是吸引眼球的镜头,撩拨了各国媒体及观察家对G20的重点关注。
(2017.7.7猫眼社评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猫时报》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