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CS”未来这标识要改动,配合扩容
评论员 蓝雨
金砖国家峰会今日在福建厦门召开,是在中共十九大前极为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本届峰会的主题是「深化金砖伙伴关係,开闢更加光明未来」,在深化固有关係外,面向未来,更希望增加金砖机制的生命力,与更多背景类近的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沟通,基于中国提出的「金砖+」理念,今年除金砖五国(即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与南非)出席之外,还邀请了埃及、墨西哥、塔吉克斯坦、几内亚与泰国等国家对话。
其实在金砖峰会期间邀请友好国家参与不在今日始,2013年南非举办金砖峰会,也有邀请非洲国家参与,其中南部非洲的国家居多;2014年巴西金砖峰会,便邀请了南美洲国家联盟成员国与会:2015年俄罗斯金砖峰会邀请了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等欧亚经济联盟,以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参加;2016年印度主办峰会,邀请的包括孟加拉、不丹、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和泰国等。四个主办国国过去邀请的国家,共同的地方是请来的都是周边国家。但这一共同点,或多或少都显示南非,巴西,俄罗斯,印度四国的战略眼光始终有局限,跳不出眼界,而这方面中国更胜一筹,因为邀请的朋友不仅不止近邻,还首次提出“金砖+”的概念,全面提高金砖的含金量。
今次中国邀请的五国有北非的埃及、西非的畿内亚、中亚的塔吉克斯坦、东南亚的泰国,以及北美洲的墨西哥,展现出全球互联互通的恢宏格局,这些国家都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工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金砖的格局实现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可能性很大。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与前四国邀请周边国家做客峰会不同,这次中国没有选择近邻。其中原因大家都很清楚,至少原因之一,就是美日搅局,导致中国周边近期没有片刻安宁。
但是,或许是看到中国的战略意图,或许是抱着零和思维的本能反应,印度不仅边境搅局,还阻挠中国提出的“金砖+”。中国自今年来提出了扩容金砖的提议,但中国外长王毅在8月30日的吹风会上表示“需要进一步解释‘金砖+’模式,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想法的根据”,暗示这一提议遇阻。王毅口中的“人们”指的是谁?之后,就有印媒称这是因为受到了印度等国的阻挠。
譬如“中国扩大金砖集团的努力失败,因为受到了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金砖成员国的阻挠”,“中国主办金砖峰会的预期目标已经难产”等负面消息从印度传出,不仅间接回答了外界关注的这个“人们”是谁?还揭开了印度对华发动舆论战的实情。。
根据《印度时报》为首的一批印度媒体介绍,在本次峰会召开前,中国就放弃了建立一个永久性的“金砖+”模式,以及邀请国家加入该组织的努力,而这一点恰恰就是“由印度方面的外交努力所造成的结果”。
当上述信息从印度媒体扩散到西方世界乃至华文媒体时,这种宣传论调也让中国的影响力遭遇损害。如何在“金砖峰会”期间避免于宣传战中处下风,已经成为中国在中印对峙后首先面对的问题。
而印度阻挠“金砖+”的目的,印媒并不违言,就是“金砖集团的目标被稀释”。
其实,金砖集团起初只有四个成员国,北京在拉南非入该集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才形成今天的金砖五国。由此可见,扩大金砖国家是有利金砖组织的,但印度嫉妒中国扩大金砖机制,指是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影响力,这一想法突显印度人的小肚鸡肠。
不仅如此,印度对中国在金砖组织框架的金融提议也常常提出异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启动时,中国本想为启动资金贡献更多的力量,印度则表示反对,担忧中国在金砖国家中因为出资份额最多而成为主导。最终,新开发银行的初始资金由五国平摊。并且,受于印度的坚持,还附件了一个条款,规定单一成员国如果想要追加注资,需要获得其余四个成员国的批准。这的确保证了各成员国之间的平等地位,但相应地,新开发银行的效率也被拉低,2016年下半年,该银行才开始运转。这样一个机构,五龙治水的格局,显然不利于发展壮大,关键这五龙里面,还有一条是一肚子坏水的“龙”。
该银行启动后,中印又因为银行总部设在哪里争执不下,中国力挺设在上海,印度则认为应该设在新德里,最终中国胜利,但首任金砖银行行长则是一位印度人。这明摆着是中印双方妥协的结果,但印度将位置“拱手”让给中国,心里是否平衡仍要打个问号。
5月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印度没有派出任何官员与会;6月,中国首次召开金砖国家外长会,当俄罗斯、巴西和南非三国都派出外长出席时,印度却派出外交国务部长出席,外长缺席。
上述这些细节不难看出印度对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及其金砖发展的政治态度充满不信任甚至敌意。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希望“一带一路”与金砖国家实现对接,对此俄罗斯,南非,巴西均表示赞同,唯有印度不置可否。笔者不妨看看金砖联合声明,会否提及这一内容,便知印度是否还在抵触这一倡议。
从多边合作组织本身来看,各成员国之间就某些细节问题存在分歧不可避免。但中印之间更为复杂,中国作为金砖国家中经济分量最重的一方,发挥的作用相应会加大。而印度因为忌惮中国的影响力,在不少议题上就出现了为反对而反对的情况。如此一来,印度就成为金砖内部团结的最大变数。
美国夏威夷亚太安全研究中心教授马立克,莫迪此次去中国,是带着提高了的地位和比习近平更强大的领导力去的;是发生在印度拒绝习近平5月的“一带一路”(OBOR)高峰论坛,和挫败解放军之后去的。
这种看法,似乎已是西方主流看法。中俄想壮实金砖机制的努力,是否能够成功?印度这次搅黄了中国金砖+计划,下次又会搅黄什么呢?
客观而论,金砖国家在经济合作以外,多方面都受到挑战,涌现分化。政治体制、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都成为可能的不稳定因素。今年中印边境对峙风波,更反映金砖国家在部份领域上,存在不能轻易协调的障碍。
金砖成立至今近十个年头,至今几乎一事无成,几乎成为“鸡肋”,除了守成大国采取逐个打击分化策略外,印度也担当了一个十分不光彩的角色,造成西方持“金砖褪色论”论调的祸根。中俄必须正视这一现实,扭转这一局面,全面提升金砖组织上一个新台阶,不让“金砖褪色”。而印度已成为金砖“绊脚石”,莫迪未来下台,将是众望所归。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肯定不会放弃“金砖+”的计划,金砖组织的出路,在于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也体现在规模上,不仅是现有的五个国家,而要囊括其他发展中国家。笔者认为,只要金砖组织成员国超过20个以上,即能超越G20峰会这种形式多于实际的“嘉年华”性质的平台,真正有助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俄罗斯专家认为,中国做为最强经济体,应在金砖中起到领导作用。我们看到,中国正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全球政治影响力。其中包括,提出扩大金砖国家对话伙伴国的倡议。这是峰会的重要特性之一。“BRICS”这标识要改动,配合扩容。
G20峰会每年都招致各国民众示威,因为宗旨有争议。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务实的金砖+组织,能匹敌甚至取代流于形式的G20,成为世界主流峰会,让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的主角。这或是中国早前只是施压但不对印度动武的长远重要考量之一。金砖第二个十年,将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十年。
(2017.9.4猫眼社评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猫时报》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