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风云再起,沙特王储成焦点
评论员 蓝雨
中东本月成为国际焦点,除了沙特拿王子开刀反腐外,另一则新闻就是黎巴嫩总理跑到沙特对外宣布辞职。指控有人策划暗杀,矛头直指真主党和伊朗。但实情似乎并非如此,中东危情另有隐情。
其实,中东局势突然急转直下,风云突变,乃全部因为一个人所致。他就是沙特新王储穆罕默德(又称MBS)。未来可能的“中东王”。
今年6月沙特国王萨勒曼「易储」,改变传统上兄终弟及地换班模式,直接改为委任他的儿子、身兼第二副首相和国防大臣的副王储穆罕默德为王储,老国王此举,令沙特阿拉伯国内以至整个中东局势均激起巨大涟漪。动荡也进一步加深。
过去几十年,沙特皇室一直採取兄终弟及、诸王共治、政治平衡的体制,内部拥有各种缜密的协调网络,但现任国王萨勒曼上台之后打破了这一传统,消强藩、灭土豪,铁腕治国,强力对付子姪,期望在沙特建立新的一套政治体系。
而年仅32岁的80后穆罕默德雄心勃勃,立志做新一代“中东王”。
对内大刀阔斧改革,推出“愿景2030”大计。穆罕默德掌握着国防和国家财政,还负责带领国家改革长期过度依赖石油能源的国家经济体系。绝对是沙特老国王后时代的实权人物。
正因掌握实权,加上面临众多王子势力的虎视眈眈,王储11月4日,以其领导新成立的反贪委员会的名义,一日之内拘捕11名沙特王子、4名现任政府部长及10名前部长,涉嫌贪污及洗黑钱等罪名。但表面原因是反贪,惟被捕人士中不乏对他王位有威胁之辈,故外界认为他此举有把权力更集中在自己手上之嫌。
其中最显眼的是两个名字:阿勒瓦利德,沙特亿万富翁,老国王阿卜杜拉的直系孙子;米塔卜,沙特国民卫队主管,前国王阿卜杜拉的儿子。这些人都是清一色沙特现任国王与王储的反对者。
他们在过去一年多以来,针对沙特国王及王储的三大政策:封锁卡塔尔、也门战争、国内社会经济改革不断发难,借题发挥,并暗中组织了统一战线,策划政变行动。但沙特国王及王储面对反对声音毫不手软,甚至先下手为强,比如曾派人秘密绑架流亡海外的王子,包括曾负责保卫皇室安全的警察部队高级官员班达尔王子,以及前国王阿卜杜拉小女儿的丈夫苏尔坦‧图尔基。而今次反贪腐大搜捕,更是将阿卜杜拉派系一网打尽。这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沙特皇室权力最集中的一次。可谓是提防政变,先下手为强,同时也是为改革扫除阻挡势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样是11月4日,黎巴嫩总理哈里里在沙特宣布“辞职”,引发外交风波。更因为牵涉伊朗,中东局势颇为混乱。
但哈里里在访问沙特阿拉伯后不久再度去访沙特,继而突然宣布辞职,此举就算不是沙特设局,也极有可能是沙特阿拉伯的意思。即“辞职”与沙特脱不了干系。
纵观来龙去脉,哈里里甚至有可能是“被骗”到沙特,成为“人质”。
对于哈里里“辞职”一事,黎巴嫩本身并不接受。黎巴嫩总统要求哈里里回国,否则不会接受他的请辞。黎巴嫩国内多数人认为哈里里是被沙特「绑架」。
那是否真是“绑架”呢?
新闻透露,在11月2日星期四晚上,哈里里收到沙特王室的电话,表示国王萨勒曼(King
Salman)想见他。哈里里跟新闻官说,周末他将会在埃及红的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参与世界青年论坛;他亦向内阁官员表示,国内政务待他星期一回来后再商讨。
由此看来,似乎没有任何预兆哈里里其实打算突然辞职。
当哈里里的飞机抵达利雅德机场之时,见没有王室或政府高层迎接,即心知不妙。哈里里的父亲拉菲克哈里里(Rafic
Hariri)早年在利雅德做生意,哈里里本人亦是在当地出生,家族至今仍然持有物业。所以哈里里下机后,返回住所待召进王宫。
到了翌日(11月4日)早上,王储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传召哈里里进宫。但知情人士透露,他足足等了四小时,然后却获发一份辞职讲稿,要他待会向沙特官方媒体依照直读,连手提电话也给没收。
由他到达开始,沙特就再没给面子他。
沙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哈里里身为沙特盟友,却对武装组织真主党採取宽容态度,以为可以透过合作控制他们,关键还在于哈里里与伊朗保持来往有交情,因此惹来与伊朗是世仇的沙特王室的不满,沙特海湾事务部部长萨米尔多次批评黎巴嫩对付真主党和伊朗不力,王储穆罕默德也向哈里里施压。并要挟他直接宣佈辞职。
还须指出的是,仍是在11月4日,也门什叶派胡塞武装组织(Houthis)向沙特阿拉伯国际机场发射弹道导弹,幸被沙特阿拉伯军方拦截,否则酿成国际大事件。
事后沙特谴责伊朗幕后支持胡塞武装,王储穆罕默德质疑伊朗向胡塞提供导弹,是「直接的军事挑衅」,等于向沙特「宣战」,警告会报复伊朗。沙特和伊朗关系陷入高度紧张状态。
阿拉伯新闻网站《中东眼》相信,哈里里请辞一事由沙特在背后发功,结果惹怒伊朗下令要青年运动报复。
我们再把焦点对准沙特未来的国王。
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萨勒曼表示,沙特要摧毁极端主义意识形态,重返更温和的伊斯兰。
为何要重返温和伊斯兰,沙特王储给出的理由是,沙特要过正常生活,要使宗教和传统更加宽容,只有重返温和伊斯兰,才能使沙特与其他国家同步前进,与全世界为伍,成为全球发展的一部分,才有助于沙特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经济转型。
近几十年来,宗教极端保守势力在沙特控制力愈来愈强大。目前在沙特,酒精、电影院和剧院仍然被禁止,而没有关系的男女交往也仍然不被允许。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宗教极端保守势力还影响甚至控制了沙特外交。多年来,沙特皇室频频被指摘与很多国际恐怖势力有关,被认为是很多宗教极端组织的幕后金主。
沙特宗教保守势力的统治,不仅给沙特国际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且成为制约沙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目前,沙特经济形式单一,除了石油出口,其他工业生产能力薄弱。沙特社会能保持稳定,主要是依靠石油贸易。一旦石油收入下降,沙特经济将面临不可估量的打击,社会也不可避免产生动盪。
沙特政府特别是未来接班人穆罕默德非常清楚面临的严峻形势,年轻人愈来愈多的情况下,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已经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重返温和伊斯兰,不仅是民众过上正常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发展多元化开放经济的需要。只有这样,沙特才有可能摆脱石油经济的依赖。为推动经济转型,沙特已经投资五千亿美元建立了独立经济特区,但只有摧毁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经济特区才可能正常运转起来。
沙特是中东大国,逊尼派穆斯林带头人,一旦这个变革获得成功,影响必将是历史性的,不仅对沙特本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将影响中东格局。但要打破强硬派的统治,并不容易。
最后一提的是,中东危情,欧美最为焦急。
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突然到访沙特阿拉伯,并与穆罕默德会面。表面上,马克龙谴责伊朗向也门什叶派胡塞武装组织提供导弹袭击沙特阿拉伯,强调国际社会要就伊朗的导弹计划达成协议。但暗地里,既有可能是劝服沙特不要在黎巴嫩点燃战火,以免祸及欧洲。
哈里里“辞职”一事,西方社会视之为沙特插手黎巴嫩内政的开端,加上沙特动作频频,均令外界担心沙特与伊朗随时再发生代理人战争,届时黎巴嫩将会首当其衝。
美国国务卿蒂勒森10日发表声明,反对任何一方利用黎巴嫩作为代理人战争的地点,对该国造成不稳。
事实上,沙特或有可能会与同样视伊朗为敌的以色列联手,对黎巴嫩动武。黎巴嫩真主党领袖纳斯拉勒表示:「我不是在说分析,而是事实,沙特要求以色列向黎巴嫩动武。」虽然纳斯拉勒的说法未有真凭实据,但不少分析也认为的确存在这个可能性。若果成真,中东势必再起硝烟。
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改革会否成功,如何影响中东政经格局,以其家族式统治会否成为未来的“中东王”,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2017.11.15猫眼社评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大洋洲首份电子日报《熊猫时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