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存在于砂岩或页岩中,可观察早年生物留下的活动踪迹。记者徐白樱/摄影
【熊猫时报讯】据联合报2017年2月16日报道,高雄甲仙化石资源丰富,拥有全台最多内模型化石,林务局共设9处保护区,平日不对外开放。配合客家天穿日,今天屏东林管处旗山工作站与甲仙区公所合办健行活动,地质专家钟广吉带领居民进入四德化石保护区,实地观察生物痕迹与贝类化石,一窥5百万年前的生物秘密。
民国80年起,林务局陆续在甲仙划设9处化石保护区,依照分布地点命名,共有小林、十八湾、牛埔、四德、葡萄田、旧厝坪露头、油矿、坪溪露头与白云仙谷等保护区,平日委托居民巡守,一般民众不可擅自进入保护区,种类以甲仙翁戎、满月蛤、海扇蛤与沙鱼齿等化石为主,距今约5百万至1千万年。
今天是元月20日「客家天穿日」,甲仙公所在化石馆举办祭祀与健行活动,地质专家钟广吉带领居民前往化石区健行,高市客委会主委古秀妃、甲仙区长李惠宁等人一起上一堂难得的户外「自然课」。
钟广吉表示,化石存在砂岩与页岩内,主要分成生痕化石与内模型化石,前者是生物活动痕迹,后者是碳酸钙遇上酸(下雨)被溶解,生物外壳消失,因此形成内模型化石,甲仙是全台湾最多此类化石的地方,其他地方顶多仅一两颗,非常特殊。
「化石不会说话,却可以传递很多讯息!」钟广吉说,有化石存在代表以前有很多生物在附近活动,是个肥沃之地;化石方向性可以观察以前的溪流走向,也可以看出生物界的优势物种。
保护区随处可发现牛角化石与扇贝化石,也夹杂着不少生痕化石,带给踏访人员不小惊喜。西安里长范姮枝与宝隆里长叶特曜异口同声说,小时候放学后常来溪旁游玩,「捡化石是大家共同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