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精日分子的QQ群
评论员 蓝雨
二战期间协助屠杀三十万犹太人、有「奥斯威辛会计」之称的前纳粹德国党卫军士兵九十六岁的格朗宁近日病亡,他于去年被判谋杀罪成。尽管格朗宁得以「善终」,但毕竟向世人发出「正义只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的讯息,而德国当局直面黑暗历史的决心亦是有目共睹。对比之下,日本人对待二战,态度无疑要恶劣得多。
近年来,日本当局千方百计抹掉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举其大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于二○一五年评议《南京大屠杀档案》期间,日本当局以威胁停缴会费等手段,百般阻挠;翌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审订的部分高中教科书,在谈到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时,仅以「大量」一词表述,企图模糊处理。早前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讨论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结果遭到部分日本国会议员阻挠。
又例如慰安妇问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去年报道日本在二战期间,强行征召二十万名慰安妇,日本内阁官房长官随即搬出所谓官方立场,声称「在政府发现的史料中,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军方或官方曾强征慰安妇」。面对侵略历史,德国与日本有着天渊之别,日本人一日回避问题,便一日无法获得被侵略国的谅解以至国际社会尊重,「正常国家」也就无从谈起。
面对这样一个“不正常国家”,更面对民族的哀伤和残酷的史实,中国社会竟然还有那么一群精日分子,为日本叫屈,挑战中华民族底线,沦为日本帮凶,沦为汉奸。事实上,正是日本的顽固恶劣,成为中国社会近年出现精日分子的国际背景及根源。因为若日本得到应该有的惩罚,历史是非分明,又何来一群汉奸精日分子现世呢?
对此,王毅外长在两会期间,高调抨击中国社会出现的“精日分子”。怒斥是「中国人的败类」。
「精日」是精神日本人的简称,指精神上已经把自己视同为日本人,对日本极端崇拜而仇恨自我民族,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耻。说白了,就是汉奸败类!「精日」近年来愈发猖獗,有在抗战遗址扮演二战日军的,有在抗日纪念馆穿日本军服摆拍的,各种无节操无下限,败坏民族气节,侮辱先烈,让人深恶痛绝。不过,最出名的,依然是那个身穿日本侵华军旗装走秀的赵薇。
从最近的精日活动可以看出,精日分子在中国已不是一个个体现象,而是有组织有活动,相互支持,相互联系。例如精日分子有自己的Q群,微信群组等。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有关网络公司的监管是严重缺失的!所谓言论自由,若失去民族底线的话,就成为刺伤民族自尊心的利器。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懂汉奸,中国人的民族基因也决定了中国人不容汉奸,但中国却从来不缺汉奸。纵观中国历史,历代亡国悲剧很多时候不是亡于外敌,而是亡于汉奸。近代以来,汉奸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抗战期间投降日军的伪军数量两倍于日军,再加上各地大大小小的汉奸,汉奸力量超过侵华日军数倍,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精日分子泛滥,也折射出社会的溃败、教育的缺失。抗战时期的汉奸渣滓虽已被扔进历史垃圾堆,但当代社会中以各种面目出现的汉奸洋奴仍然层出不穷。有内地文人曾公开讴歌汪精卫,黑龙江方正县为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满洲开拓团」树碑立传。甚至还有人为历史奸相秦桧平反,塑像让已跪千年的秦桧站起来,各种汉奸的奇谈怪论甚至赢得不少叫好声。而官方教科书也频频将爱国主义内容删除。
在欧洲,很多国家各界对惨烈沉痛的近现代战争历史、种族问题进行过反思,加上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有着诸多反对种族主义、军国主义的道德、法律、教育方面的约束,比如对在二战纳粹德国入侵它国、迫害犹太人、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的这段历史上,主流媒体、社会各界和舆论决不容忍歪曲历史的言论和行为。
在官方正视历史的德国、奥地利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都有禁止使用纳粹符号和手势方面的法律教育,并在起诉极右翼、新纳粹分子的时候时常用到这些法律。除了判处高达3-5年的监禁的法律惩处手段,还包括通过保释金等手段进行财务惩罚的有效约束。
笔者认为,中国应及早立法,就禁止使用日本军国主义符号,服饰立法规。借鉴欧洲做法,以法律惩处及财务惩处相并重,在中国境内彻底杜绝“汉奸文化”,这也是对日本近年加速恢复军国主义说不的一种应有立场。
事实上,二○○七年,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喻权域作为第一提案人,曾要求全国人大制订《惩治汉奸法》,依法制裁甚嚣尘上的汉奸言行,只可惜该提案最终石沉大海,至今仍无人响应。
所谓精神是民族的脊梁,但目前内地社会,金钱似乎已成为全民精神支柱,社会风气每况愈下,各种不道德不文明行径层出不穷甚至超越底线,以致荣辱不分,认贼作父、爱奸恨忠。为汉奸卖国贼平反、将民族英雄鞭尸,更成为时尚潮流,精日分子就是在这一潮流中泛起的「沉渣」。所以,中国比西方任何国家更加需要惩处汉奸的法律。
惟有立法,立起“狗头铡”,像以色列对付纳粹余孽一样对付汉奸败类,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只要渲染、美化侵略者,一律处以重典,否则,类似精日分子的汉奸势必愈来愈多。更不排除日本情报部门已经把手伸进来,一旦日本人在精日分子中挑出败类作祟,分分钟沦为定时炸弹。
(2018.3.14猫眼社评,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猫时报》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