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蕭析:双普会特朗普不顾一切亲普京另有盘算 美俄关系回暖

  

     「美俄关系是史上最差。」特朗普在美俄峰会后说。重点是,他再补充:「不过这在四小时前就改变了。」

  不顾压力全面亲俄

  7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国总统普京,在芬兰赫尔辛基(Helsinki)举行首次美俄峰会。会前通俄门事件继续发酵,特别检察官穆勒起诉12名俄方人员,令外界关注普特会之进程,更有论指特朗普应取消峰会。

  事件无阻峰会举行。一直漠视国内反俄压力、对普京「有赞无弹」的特朗普,更震惊国人:会前将美俄关系变差归咎于美国的「愚蠢」,会后更暗示他相信普京多于国内情报机构,指他「看不见俄国有任何理由(去干预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

  如此言行,惹来国内各方猛烈批评。共和党前众议院议长金瑞契(Newt
Gringrich)指特朗普的亲俄态度是他任内「最严重的错误」,必需「马上更正」。证实患脑癌的另一位共和党大老麦凯恩(John
McCain),亦要出面指责,形容事件「美国历任总统中最可耻的行为之一」。

        虽然特立独行是特朗普的标志,何以他会冒上巨大政治风险,行亲俄之路?他在推特上解释是为了「和平」,不过事情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校园恶霸」性格使然

  「欺软媚硬」一直是特朗普的性格特质,从上周的北约峰会已明显可见。在会前面对文质彬彬又无实权的北约秘书长史托腾伯格(Jens
Stoltenberg),就大骂德国,然而,当真的遇到德国铁娘子总理默克尔,却一句重话也不敢说。

  在面对其他领袖时,特朗普的欺软媚硬亦非常一贯。对性格强硬又手握大权的习近平,特朗普一直是赞不绝口、称兄道弟,只批评中国,而从不批评习近平。相对于性格温和、在国内又支持低落的加拿大总理杜鲁多(Justin
Trudeau),特朗普就毫不客气,公开指责他「软弱」。

       这明显是典型的「校园恶霸」性格,见高拜,见低踩,不由自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美国人其实不应过份批评特朗普。

  在峰会后的联合记者会,普京严正声明「俄国从来没有,将来亦不会,干预美国内政,包括选举」。特朗普为普京忙腔时,强调普京否认干预美国内政的姿态非常「强而有力」,却没有说普京以理据说服了他。其性格在此展露无遗。

  继承奥巴马的谋算?

  虽然特朗普是不由自主的对普京友好,然而其背后也可能有一定的谋算。

  奥巴马曾经公开声言,俄国根本没有实力威胁美国。他指出,相对于美国,俄国是一个「弱小」国家,而其经济「什么也没有生产」,只能靠卖石油、天然气和军备过活。

  特朗普对此似是特别有感悟。如果俄国只有夕阳余晖,美国根本不应该花力气去跟俄国对抗,反而应该与之合作,利用其「余晖」去营造对美国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例如借「亲俄疏欧」去逼迫欧洲国家在贸易和军费分担上让步,或者甚至造就「联俄抗中」之势。

  如果特朗普真有此愿,可说是继承了奥巴马的谋算。唯一的不同,是奥巴马觉得西方国家应该联手反俄,却不应过份恐俄;而特朗普则站在「美国利益为先」的角度,认为应该主动改善对俄关系,并利用俄国为美国利益服务。可能因为如此,特朗普才会不顾国内重压,而独推亲俄路线。今次美俄峰会的明显亲俄姿态,也许是特朗普计谋的首步。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纽约时报》9日曾称,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3月份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电话交谈期间称,那些阻止他们谈话的美国政府官员都是“蠢人”,并要俄总统不要听这些人说的话。

  在会后的记者会上,特朗普向传媒表示,今次对话是「直接、开放及富有成效」,并强调美俄关系需要续以外交对话,而非抗衡;同样地,普京亦乐观地看待两国关系的走向,认为「(美俄两国)已无客观原因交恶。冷战已成过去,而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特朗普治下的美国逐渐不再强调人权和国际规范,这同样亦意味着美俄关系上,有关人权的谈判和交易(像1975年《赫尔辛基协议》)已非影响美俄关系的关键因素。对于普京而言,没有外国势力对俄国人权问题说三道四固然是喜事,但亦暗示特朗普主政时,美俄关系既没有不可调和的原则矛盾,也没有冷战时的意识形态之争,故此或可发展出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商业关系」。这或是双普会的另一点启示(但这与中国基本无关)。

  纵然美俄峰会并无达致任何具体共识,但实质上美俄关系已有微妙的转变。须知,过去美俄关系不咬弦,其中一个原因是两国对国际秩序有着全然不同的见解。一方面,美国过去欲意将俄国纳入其主导的国际体系,并高举自由主义对人权的尊重,不断向俄国施压;另一方面,俄国则按着自身利益行事,不愿被纳入强调规范的国际秩序。由此看来,既然两国的核心矛盾已成过去,美俄峰会亦可视作新关系之始。对世界而言,两大强国未来能在涉及共同利益的议题上合作,或许也算是「富有成效」的峰会结果。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