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前夕 英媒发酸:「中国模式」低效益不适合非洲

  

     【熊猫时报讯】中国近年大力支持非洲的交通基建,不但提供数百亿元(人民币.下同)资金,更有技术援助。中非合作论坛即将召开,惟有英国传媒分析认为,中国以国家基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并不高效,「应该避免,而非仿效」,非洲必须要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文章醋意十足。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在近10年间已超越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例如在2017年,中国与非洲的双向贸易额达到1700亿美元,是美非贸易规模的4倍。中国向来视非洲为重要经贸合作对象,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前,中国已与苏丹合建水力发电站、为尼日利亚及埃塞俄比亚兴建铁路,以至中国第一个海外军事基地,亦是设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的吉布提,「但经过十多年的贸易、金融和投资的飞速增长后,中国的大规模参与正危及非洲的未来发展前景」。

  报道认为,要提高生产力并促进经济发展,相关的基建需要高质量和高效益,但据牛津大学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结论发现即使是中国自身的基建都有超过一半效益不彰,甚至破坏而非促进经济增长,带来巨额负债。如今此种情况正逐渐在非洲出现,以中国在肯尼亚修建连接首都内罗毕至港口城市蒙巴萨的高铁为例,其总成本高达32亿美元,令该国要向中国支付超过「市价」2倍的价钱,而非将这笔钱用作翻新现有的铁路,后者会相对便宜得多。

  报道分析,中国此类基建项目正加剧非洲各国日益严重的债务问题,他们希望中国投资带来就业机会和收入,避免引发债务危机。但实际上,非洲想要靠中国获得就业和收入的前景十分渺茫,因为大多数中国企业都不出国门,在国内享受自动化所带来的成本效益;愿意在海外设厂的中国企业,则多数会舍非洲而选择东南亚国家。尼日利亚前财政部长曾表明不要采取「中国模式」,并警告“会助长腐败”。

  报道在最后建议,非洲应要好好利用中国与其他外国投资者的关系,然后团结东非共同体日益壮大的市场,以争取更有价值的贸易和金融协议。此外,非洲亦可利用中国参与非洲经济所附加的地缘政治象征意义,来获得有价值的技术转让,增加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报道直言,未来几年非洲领导人将愈来愈难以继续无视「中国模式」的“黯淡成果”,必须要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