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上周三(9月5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与国防部长马蒂斯(Jim
Mattis)一同访问印度,参加「美印2+2部长级会议」。乍看上去,两位美国国安界重量级人物同时到访,无疑体现了华府对美印关系,乃至「印太战略」的重视。不过,若细看今次访问的议程,以及特朗普早前的表态,便会发现这样的想法有点过于天真。
经历重重坎坷,美印首次「2+2」对话会议终于召开。会议此前因蓬佩奥尚未得到国会确认为新任美国国务卿,加上两国产生贸易争端,一度两度延期。两天的会议中,双方签署了《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为印度进口美国高科技武器铺路。两国互相承认对方为「战略伙伴」,并就进一步军事交流达成共识。但是,外界最为关注的军购及伊朗石油问题,却似乎没有结果。
发展盟友为表倒卖军火为实
彭博新闻上周一(9月3日)引述美国国防部官员指,「美印2+2会议」旨在加强两国战略合作,而非敲定一单单军火生意。然而,这样的表态反而给人欲盖弥彰的感觉,毕竟特朗普随后便表示,印度对美国的军火装备进口总额已在过去10年增加至150亿美元,到2019年更可能达到180亿美元。
2017年,印度国防开支达到639亿美元,超越法国跻身全球前五。印度军工产业较为落后,每年军购需求极为可观。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为制衡中国而向印度提供第一批军援以来,印度三军中俄制或俄国制式武器数量占逾七成。2004年,俄国更将一艘基辅级垂直起降航母转让给印度,供后者改造为常规航母。
然而,近年印度似乎在军购上「左右逢源」。针对印度空军有大量米格战机要汰换,早前美国波音(Boeing)、洛歇马丁(Lockheed
Martin)等企业放料,宣称与印度达成初步共识,将向印度出口先进战机。今年3月及4月,洛歇马丁与波音更先后与印度达成协议,将分别在印度境内建立F-16全球生产中心及在印度生产F-18大黄蜂战机。波音更已和印度塔塔集团合作,在印度生产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机身,供应全球。
美国「两巨头」此番访印,相信会与莫迪政府商讨关于印度购买俄制S-400防空导弹的事宜。早前印度已向俄罗斯表达意向,将购买价值60亿美元,可装备五个团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去年8月,美国以俄罗斯干预大选为由,通过《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定明购买俄国军火将受美国制裁。即使如此,印度方面似乎仍不为所动。
对美国来说,把这笔防空导弹生意抢到手,既是面子问题,也关乎实际利益。尽管早前通过的《2019国防授权法案》中已赋予总统权限,可在必要时豁免他国因购买俄制武器而受制裁。可是,华府显然不希望有国家开了先例,影响「美国威信」和制裁法案的威慑力。另一方面,对特朗普政府而言,
卖军火乃现阶段美印关系中重要一环。联想到特朗普与韩国、台湾、沙特阿拉伯政府交往过程中屡屡提起军购,这位被视为军工利益代言人的总统,可谓「三句不离本行」。
施压制裁 或令印度更反感
特朗普与俄国暧昧不已,加之印度与俄国长久以来结成「准盟友」关系,常年维持密切军事合作,即使购买S-400最终成定案,预计也不会招致美国报复。然而,面对特朗普不断放话威胁的伊朗,事情便没那么简单了。
石油贸易乃伊朗经济的生命线,也是美国对伊制裁重点。早前,北美及欧洲企业为规避美国制裁,纷纷宣布减少或停止进口伊朗石油。法国达道尔公司更忍痛放弃伊朗南部的天然气田,转手给中国石油。然而,对不产石油、且需求量飞速上涨的印度而言,伊朗反而成了可靠且成本低廉的石油贸易伙伴。以2017年为例,印度进口占伊朗每天出产250万桶石油中的18%,仅排在占25%的中国之后。
考虑到中美当下纠缠于贸易战的紧张关系,以及中国与伊朗两国政府长期的友好关系,美国想让中国配合制裁伊朗是不可能的。印度作为伊朗石油的第二大买家,自然成为特朗普政府主要的游说对象。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今年6月虽然有传出「印度石油部已要求炼厂准备自11月起大幅减少或零进口伊朗石油」的消息,然而按当下情况来看,印度方面能在当下进口伊朗石油的水平上减半,已是最大的让步。综合上述原因,蓬佩奥和马蒂斯此行真可谓担负「不可能的任务」。
一边想改善美印关系,一边却采取这样「扮黑脸」的方式,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也是特朗普外交的一贯问题。
无论对象是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还是印度,这届美国政府在处理手法上皆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不知华府是因为对自身影响力太有自信,抑或是在追求「美国优先」的过程中丢失了方向。
早在蓬佩奥及马蒂斯启程前,白宫刚刚宣布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将代替特朗普,出席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东盟峰会,以及随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举行的APEC领导人峰会,引起不少人质疑:特朗普是否打算坐镇白宫,应付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
不过,翻开特朗普的行程表:APEC峰会召开同时,他将应法国总统马克龙之约,远赴法国巴黎,出席一战结束100周年纪念活动。紧接着,他将前往南半球,循例参加在阿根廷召开的G20峰会。可见,特朗普并非「忙到无时间外访」,只是将原本的行程从亚太地区调整到了大西洋。
事实上,这两次会议是特朗普接触区域领袖、传达美国意见的重要平台,缺席会议无异于将舞台平白让给中国。去年APEC峰会期间,习近平与特朗普均发表了公开演讲,习近平主打「人类命运共同体」,诉诸合作与理想主义;特朗普则在演讲中强调国家主权,强调「当下现状不可接受,美国不会再让其他国家占便宜」。尽管立场无高低之分,但前者收获的掌声显然更多。
对于并列行走都要抢在他国领袖前的特朗普,失去「舞台中心」的滋味并不好受,这或许是他选择前赴巴黎「取暖」的原因。但缺席东盟和APEC领导人峰会,有更深层含意。
马蒂斯倘离职印太战略恐终结
回顾历史,2011年11月,奥巴马趁APEC峰会在美国夏威夷召开,提出「重返亚太」概念。进入第二个任期后,时任国防部长帕内塔(Leon
Panetta)更在香格里拉会议上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宣布将军事力量和战略资源转向亚洲。两次重大宣誓均藉由亚太区域的国际会议推出,积极程度与如今的特朗普政府形成鲜明对比。
放眼特朗普政府过去数月的「外交成就」:与欧盟就贸易协定达成初步意向,与墨西哥达成共识,如今更着力于与加拿大谈判,「先欧后亚」已成为既定战略。至于亚太地区的议题,无论是朝鲜核问题、中美贸易战,以至今次访印商讨制裁事宜,大多属于单一事件,与宏观战略无关。显然,「亚太」作为整体,在特朗普如今的外交议程中无一席之地。
回顾印太战略提出之时,特朗普已非忠实拥趸,这一概念更多由时任国务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提出。随着他和前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HR
McMaster)相继离职,遗留在国安团队内的唯一老将马蒂斯便继承了他们的政治遗产。今年5月,马蒂斯主导将美国「亚太司令部」改名为「印太司令部」,并在今年6月的香格里拉峰会再度提起「印太」。若真如外界所言,白宫幕僚团队仍能制衡特朗普,印太战略或许还有转机。
只是,当马蒂斯与特朗普之间的分歧渐增,他会否步上蒂勒森与麦克马斯特的后尘?近来关于他将辞职的传言四起,增加了外界的疑虑。如果马蒂斯真的离职,「印太」这一「旧时代的遗产」也可能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