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蓝雨
12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网宣称,美军已瓦解敍利亚境内的极端回教组织「伊斯兰国」(IS),美军留在当地的理由已不复存在,决定全面撤走部署的二千名美军,更声言不会做「中东警察」。特朗普的撤军决定,贯彻其「突然袭击」的风格。
这一决定随即在在美国舆论引起广泛挞伐,CNN等自由派媒体更指责总统「给普京和巴沙尔送来圣诞礼物」。民主党参议员里德,更直斥特朗普的决定背叛库尔德族人。共和党人亦予以批评,共和党资深参议员、特朗普的忠实盟友格雷厄姆对此表示震惊,称并未得到白宫的知会;多名参议员向副总统彭斯表达关注。事实上,不仅议员被蒙在鼓里,多名内阁成员据报亦是从总统的推文得知有关决定。
白宫内外均有声音质疑IS并未被消灭,又将特朗普此举与小布什○三年声称在伊拉克「任务完成」、及奥巴马一三从伊拉克撤兵的错误决定相比,忧虑撤兵後再有恐怖组织崛起。被视为鹰派的智库战争研究所(ISW)称,IS在敍东的幼发拉底河谷仍控制廿公里阔的平原,并不时反击敍国反抗军;国防部近期的报告亦显示IS可能正韬光养晦。美媒更批评特朗普令中东政策瓦解。
对於外界的质疑,特朗普20日再发贴文,反击指「美国不会做中东警察」,表示不会再花宝贵人命及时间金钱在敍利亚,「是时候让其他人战斗」。
那么,谁是特朗普口中的“其他人”呢?土耳其是也。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21日透露特朗普在一次通话中,获他保证土耳其將负责消灭极端回教组织「伊斯兰国」(IS)的残余势力后,美国隨即决定从敍利亚撤军。也就说,美土私下之间达成了协议。协议的最大输家,就是曾为美国出生入死的库尔德人。
客观上,过去一年,叙利亚反对派最後一个据点已被拔除,ISIS也基本宣告覆亡,七国争霸的地图成为「万里河山一片红」,特朗普面对的叙利亚早就不同了。
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每隔不久便会绘制最新的局势图。7年前,红色的政府领地支离破碎,绿色的反对派控制区星罗棋布,而代表黑色的ISIS领土像是两道疤痕,盘踞在幼发拉底河畔。
ISIS的大部分势力於去年覆灭後,接下来便轮到叙利亚反对派。继2017年丢掉第二大城市阿勒颇,反对派武装於今年年中失去南部城市德拉,这一反对派势力的发迹地。至此,叙利亚反对派力量已宣告终结,剩余散兵只得逃亡北部,寻求土耳其庇护。
当下,叙利亚境内仅有两块土地不在大马士革政府的控制下,有待政治谈判。其一为叙利亚西北部的伊德利卜及阿芙琳地区,目前由亲土耳其民兵掌控;其二则是位於东北部的库尔德控制区。
2018年9月,在南部战国颇丰的政府军本想一鼓作气,拿下伊德利卜,却在土耳其的严辞警告下退缩。至於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12月12日,还宣布将在数天内对叙利亚东北部的库尔德自治区发起总攻,却也因美国和叙利亚强烈反对最终破局。如今三方势力正互相牵制,库尔德和土耳其哪一方可先行同叙利亚政府达成协议,或许将成为破局的关键。
主观上,叙利亚已经从打击IS,变为美俄土伊叙以等多国的角力场。美国军事人员撤出后,笔者认为美国的影响力未必迅速减退,因为美国仍可以通过中东的军事基地以及航母舰队发挥军事震慑力,从而取得话语权。
美军撤走后,叙、土、库争议三方自然各有盘算:对大马士革政府而言,当务之急便要统一国家,展开战後重建;库尔德人则想最大限度维护下辖根据地的自治;至於土耳其,自然希望库尔德势力越弱越好。
库尔德族武装组织人民保衞部队(YPG)协助美军攻打IS,但谋求立国的库族在战事中壮大,引来土耳其忌惮。埃尔多安最近声言,将攻打该国视为恐怖组织的YPG。由于美国一直支持YPG,土耳其多少有点投鼠忌器。现在美军拍拍屁股走人,正如美国民主党人所言,出卖的却是库尔德人。因为,埃尔多安承诺美国继续打击IS残余时,已经声明要打击库尔德族民兵。作为中东打击IS的美军盟友,库尔德人成为美国的“一次性纸巾”,用完即弃,库尔德人这次体会到什么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了。各国盟友要适应美国的变脸了。
事实上,特朗普上台以来,对中东的关注仅集中於沙特及以色列两大盟友,对叙利亚并无兴趣,更缺乏完整的中东战略。既然如此,与其冒着「伊拉克泥潭」重演的风险,不如撤出了事。
与此同时,由於土耳其一直对美国支持库尔德武装颇有微词,俄罗斯亦反对美国驻军当地。特朗普决定撤军一方面可缓和同埃尔多安的关系,令其减少对以色列及沙特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普京「做了人情」,在叙利亚军事竞争翻盘无望的情况下,为美国在随後的政治谈判争取话语权。
此外,美国同意向土耳其出售总值三十五亿美元的爱国者导弹,似乎想把日渐亲俄的土耳其拉回北约怀抱。
但对整个中东而言,2018年的最大变化莫过於多极格局的形成。进入21世纪,中东矛盾总是聚焦於一对主角:无论是贯穿始终的以色列-阿拉伯矛盾;叙利亚「代理人战争」引出的美俄对峙;又或是沙特王储穆罕默德上任後骤然激化的沙特-伊朗矛盾,都属此类。不过在2018年,外界似乎见不到清晰的「二元对立」局面,中东局势也转向「多极混战」。
过去一年最异军突起的莫过於土耳其。2018年年初,埃尔多安凭藉「橄榄枝行动」,在本国工人党武装及叙利亚库尔德势力间构筑了隔离带;卡舒吉事件爆发後,埃尔多安凭藉手中掌握的大量资料,摇身一变成为「人权扞卫者」,重挫沙特在伊斯兰国家间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土耳其还在美俄两国游刃有余,既从美国要回了「政变首谋」居伦,也同俄罗斯完成了石油管道铺设。
还有,深陷泥沼的美军驻阿富汗部队也会撤走一半,消息在盟国犹如投下震撼弹。其实,特朗普19日在白宫开会时,遭到其阁员的集体反对。当他要求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执行阿富汗撤军时,后者断然拒绝。
笔者认为,特朗普撤走叙利亚的美军,裁减驻阿富汗一半美军,抛开意识形态,还是比较明智的,一是兑现竞选承诺,有利未来选票;二是削减开支打经济账算盘。
大国离开,群雄并立,注定令中东局势更为复杂。而在「多极格局」下,中东各国合纵连横局面也将更加普遍,为未来创造不稳定。此番情境下,美、俄两国或仍发挥「稳定器」的作用,美军即使撤走,但中东多国美军军事基地仍在,美国的政治影响力未必减退,所以,土耳其、叙利亚、库尔德各方共同协商叙利亚未来的政治安排时,美国仍可能插手。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19日宣布从敍利亚撤军后,内阁成员之一的国防部长马蒂斯随即于翌日请辞,他在信中指出将于明年2月29日离任,他称与特朗普对待盟友立场分歧,并认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无法向盟友提供有效的共同防卫及领导,以及未能强硬对付中国及俄罗斯。
美国传媒刊出马蒂斯辞职信全文,马蒂斯在信中几乎每段都表露对特朗普不满。马蒂斯开首就有别於一般书信礼仪,没有感谢上司特朗普予以机会。在文中还暗批特朗普破坏美国与盟友关系,损害美国全球地位。又似乎不满特朗普对中国及俄罗斯态度反覆无常,称自己相信,美国对战略利益与己日益紧张的国家,态度必须明确。
马蒂斯一直反对特朗普恣意妄为,力阻特朗普撕毁伊朗核协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向盟国发动贸易战等。
马蒂斯被认为是特朗普外交体系「最後一个成年人」,一直是特朗普政府鹰派外交政策的制衡力量。马蒂斯离开后,美国外交今後恐会全由国全顾问博尔顿等大鹰派把持,特朗普在国际舞台上恐有更多危险动作。有“疯狗”(Mad Dog)之称的马蒂斯,曾深得特朗普信任。惟两人关系由今年9月开始转差,特朗普不但公开称对方为“温和狗”(Moderate Dog),更表明马蒂斯“可能”离开五角大楼,又指他“某种程度上是民主党人”。
国防部长马蒂斯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福德一直强调,美军撤出敍国无异於将该地区拱手相让予俄罗斯和伊朗。问题是,马蒂斯已从特朗普的信任圈核心逐渐淡出。特朗普上台之初重用军方将领,目的是向外界传达对外强硬的形象,狂人执政初期亦的确对马蒂斯信任有加,但随着後者进谏的次数增多,特氏变得愈来愈不耐烦。除了从敍国撤军,马蒂斯由创建太空军到派军队到美墨边境执行阻截「大篷车难民」的任务,均与狂人意见相左,但最终无一例外被迫执行。
纵马蒂斯在这些议题上都无功而还,他亦不乏成功案例,据报力挽狂澜,避免了叙利亚陷入更大混乱。揭发「水门事件」记者伍德沃德新书披露,马蒂斯曾对特朗普的命令阳奉阴违,拒绝执行暗杀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行动。也曾在背後指摘特朗普言行及理解力像小学生。与此同时,马蒂斯至今亦成功说服特朗普,循外交谈判途径处理朝鲜核问题。
可是,随着马蒂斯阻止特朗普从叙利亚、阿富汗撤军不果,这最後一道清泉亦心灰意冷,选择解甲归田。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指出,马蒂斯一向主张动用军事、经济力量,与盟友合力阻止中俄领导全球,他的去职亦反映了特朗普其实并不想对抗中俄。马蒂斯是令盟友无条件信任美国的“强心针”。美国盟友原以为特朗普会推动“重返中东”政策,然而其撤军决定却与前任奥巴马无异,其行为有如叛离盟友,令俄罗斯进一步涉足中东。
总而言之,特朗普对於对外战争的看法,比华盛顿传统政客简单,基本上只算经济帐,美国在敍国花大笔的钱,敍利亚人却没有钱买美国货,等於有出无入,这笔亏本生意实在做不来。更何况狂人现在把全部目光放在连任工程上,让在敍国的大兵们回家,奥巴马做不到的,他特朗普却做到了。
(2018.12.21猫眼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