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變質 貿易戰只是起點

     
      【熊猫聚焦中美博弈】2018在中美关系历史中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两国建交近40年来,曾爆发不少矛盾,但贸易一直被称为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如今,压舱石已被特朗普一脚踹入海中,中美关系的巨轮又该如何把控?
  2017年11月,特朗普携文武百官访问北京,北京方面也以「国事访问+」的规格招待这位贵宾:首都机场上近千位儿童高举鲜花欢迎;中共政治局七大常委无一例外出席国宴;而即使是政治局常委来访都不会轻易关闭的故宫,也破例闭馆,仅招待特朗普伉俪。特朗普也带来孙女学中文的片段,将气氛推至高点。那时,恐怕少有人想到中美关系能在短短一年内急转直下。
  交手中判明意图
  事实上,不仅是升斗小民,两国政府相信也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试探後,才明晰对方意图。贸易战爆发之初,中国曾派出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同美方达成协议,通过购买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换取休战。然而,华府随後的反口令北京意识到:美国想要的不仅是缩减逆差,多赚些钱那麽简单。
  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集团发布禁止出口令,导致集团运营陷入瘫痪;如今,又藉加拿大之手,扣下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贸易谈判中,美国不断要求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及「千人计划」;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不断有国家接受美国游说,抵制华为设备。这样的趋势也令北京意识到:美国有意发起对中国的科技战,维持其产业优势。
  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2018年10月在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演讲,更透露出美国对北京的敌意。彭斯在演讲中,指控中国利用海外建设制造债务陷阱,破坏他国民主;更提及美国会在军事、贸易、外交等领域全方位遏制中国。语气比早前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更为强烈。在北京看来,所谓贸易战并非目的,只是遏制中国发展的一种手段。
  风波迟早要来
  彭斯的演讲中提到:美国在20世纪初本期望中国加入WTO後会走向西方民主道路,但中国却凭藉迅速成长的经济优势,挑战西方国家。这样的论述确实反应了大部分美国政治精英对中国的心态:从克林顿时代开始,美国自由派便以苏联作例,认为经济开放必然导致政治变革,过去数十年一直期待中国「和平演变」的发生。但当中国经济总量日益接近美国,这样的「自信」自然转化为焦虑。
  这样的焦虑投射在奥巴马身上,便有了联合亚洲国家防范中国的「亚太再平衡」;当它投射在特朗普身上,便出现了贸易战。假如此时上台的是希拉里,中美冲突或许也会在人权、南海等领域爆发。习近平昨日在改革开放纪念会上提及中国未来可能「会经历惊涛骇浪」,体现北京也清楚:即使在新的一年同特朗普达成贸易协定,中美冲突格局也不会终止。围绕南海、全球基建、科技竞争的一系列矛盾陆续有来。
  想在此刻彻底解开中美矛盾似乎有些不现实。对中国而言,发展本身即是目的,不可能因为美国的焦虑或反对便停止发展进程。而对美国而言,争取并维持全球霸主地位,乃其二战之後一贯的国家目标;即使排除意识形态因素,80年代末美国对崛起的日本也抱有类似警惕。只要中国继续保持经济增速高於美国的「追赶格局」,两国结构性矛盾也会一直维持。
  矛盾难以解决,不代表不需要管控。无论是奥巴马年代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或是即将在2019年1月延续的中美贸易谈判,都是两国管控风险的努力。在北京看来,当下中美实力仍存巨大差距,若同美国全面对抗,势必令延续40年的战略机遇期终结。而美国政治精英也避谈「新冷战」,不愿同中国陷入美苏对峙式的全面对抗。
  如同探戈舞一般,中美关系有时前进,有时後退,有时甚至不可预测,但双方却都不能分手。这样的探戈舞步,或许将在2019年持续上演。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