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社评 中国探月揭新页:“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

        本报评论员  蓝雨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飞行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这次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三部曲--「绕落回」里的第二部;接下来,中国探索月球计划将进入新阶段,着陆月球收集样本,然後带回地球。 

  中国科学家早於1994年已开始进行探月可行性研究,但官方的探月工程至2004年才正式启动,并确定以「绕、落、回」三部曲、三步走进行。   

  其中所谓「绕」即绕月飞行。当中200710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随後进入月球轨道,中方翌年年1112日发布嫦娥一号拍得的全月球影像图;20093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为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二部的「落」是指软着陆月球。为实现这阶段任务,中国航天部门2010101日发射成功嫦娥二号卫星,目的是试验探月工程二期部分所需的关键技术--包括卫星轨道设计、导航控制、微小相机视频成像等。但它没有软着陆月球表面,完成任务後飞向外太空。  

  至201312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月球,并以「玉兔号」月球车开展巡视勘察和科学探测。而201913日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探测,也是「落月」阶段的任务之一。

  接下来,未来则会推展「回」的阶段,即嫦娥五号登陆月球、采集岩土样本後,再飞回地球。有关任务何时展开仍待官方公布,但有可能在2019年底。 

  而为实现探月再回任务,中国曾在201411月曾发射试验器「嫦娥5T」着陆月球,以试验相关技术。 

   那这次的嫦娥四号是怎样一个探月器呢? 

   嫦娥四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重约2,400磅的主着陆器和一个300磅的月球探测车。事实上,嫦娥四号原本是嫦娥三号的备份,随着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自1976年以来首次有航天器在月球上软着陆,嫦娥四号被赋予新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而月球车和着陆器上的配套设备,包括摄像机、探地雷达和光谱仪,有助於识别该区域的岩石和泥土的成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还搭载荷兰、德国、瑞典、沙地阿拉伯等国的科学载荷,以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此次探月工程,更是首次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社会资本、企业参与。

   这次,嫦娥四号软着陆的地点是南极艾特肯盆地(Aitken
basin)内的冯卡门(Von
Kármán)陨石坑,这个月球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直径超过2,500公里,深度达13公里,是太阳系最大的陨石坑之一。有学者指出,「嫦娥四号」着陆的「月背」冯卡门陨石坑,一直是科学家们很感兴趣的地方,因为它位於月球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地貌——南极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这可能是数十亿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科学家认为,当年创造这一盆地的能量将非常巨大,它可能已经穿过月球地壳,直抵地幔层,嫦娥四号可以在被这一冲击暴露的地幔岩石上进行研究。

  月球背面,有别於月球正面,月背遍布大量的高山、陨石坑和环形山,地势崎岖,难以找到大片的平坦区域用於着陆。「嫦娥四号」着陆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初步制动、轨道修正、降轨、悬停、障碍规避以及缓慢降落。  

  这次嫦娥四号的任务,据资料显示,是探测航天器下方岩石的结构及月球表面的矿物化学成分,对其地质进行研究包括风化层、破碎岩石和构成地表的尘埃等,并研究太阳风撞击月球表面产生的影响。在不受地球噪声和干扰影响的情况下,嫦娥四号还将测试从月球背面进行射电天文观测的能力。

  据悉,嫦娥四号还将首次在月球上开展月面生态系统研究,中方的着陆器还携带了一个3公斤重的小型实验室「微型生态圈」,内含蚕卵、土豆和拟南芥种子、土壤、水、营养液和空气、微型相机和信息传输系统等科研设备,看看种子及蚕卵能否生长。

  此外,「嫦娥四号」还搭载着探测和生物实验仪器,由於位处月球背面,与地球有通讯阻隔;因此,探测器所得的数据,要经由去年5月预先布置在月球轨道的「鹊桥号」中继卫星,转折地传回地球控制中心。

  由於同步自转的原因,月球面对地球永远是一个面,直到1959年,苏联发射「月球3号」探测器,才让人们远远一窥月球背面的场景。但它只飞过月背上空,并无软着陆。

  嫦娥登月 背後是一场中美争霸战 

  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为人类探索宇宙创造历史,《人民日报》手机版随即发出号外「报喜」。官方如此重视,一来是这次成功能增强国民自豪感,二来是探月工程背後其实是一场国际、特别是中美太空争霸战,中方取得成就,高调宣扬以壮声势也是符合逻辑。

  事实上,中国嫦娥四号探月器这次任务,不仅实现了人类首次登陆月背,更展示了中国空探索的飞速发展。 

  不得不承认,中国是国际太空竞赛的後来参与者,至2003年才实现首次载人太空飞行,较苏联(俄罗斯)和美国首晚了足足42年。但尔後,中国的航天科技屡次破重要关口、用短短十多年开拓出多项重要成就。

嫦娥登月背 反映中国科天科技突飞猛进

其中除探月工程外,中国为筹备2022年建造太空站,已升空了太空实验室,实现了太空人入住操作;而去年,中国火箭发射数量首次全球居首,当年发射了36颗,而美国只有30颗。除了当前的探月工程,中国已发射了逾三十多颗卫星,组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到2020年完成组网,全面投入应用。

  与中国快速发展相比,作为传统太空科技「一哥」的美国,过去30年却似乎放慢了步伐。自里根(Reagan)时代以来就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2011年结束穿梭机(Space
Shuttle)项目以来,美国就不得不依赖其他国家(主要是俄罗斯)将美国太空人送上太空。

  这个格局下,中国似乎有勃勃雄心,尝试用一定的年期里,挑战美国长达半世纪的太空霸主地位。

  美方当然看到中国的意图,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上台後,屡次出手推动美国重拾太空发展动力。其中前年12月,他签署的一份空间政策指令中,阐述了载人登月和火星登陆计划,并着手筹建太空部队,以对抗中国军方开发的太空武器。

  美国太空总署(NASA)今年的预算定为215亿美元,被指可能仍然是中国的近两倍。 

  特朗普欲保障太空霸主地位 包括组建太空军

  中国为何想跟美国比拼太空科技和探索?套用美国亚拉巴马州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未来实验室(Futures
Lab)的中国太空项目专家Namrata
Goswami的话,两国瞄准要争夺的是太空中的巨量资源、乃至未来太空商业规则的话语权。综合中外专家过去的分析,主要例子包括︰

  其一,科学家相信月球蕴藏大量氦-3--能作为清洁能源的物质,如能开采月球的这种矿产,可提供地球1万年的电力。

  其二,太空科技与军事科技息息相关,提升太空探索能力,等同提升自身军事能力。

    其三,太空科技是量度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谁有更强太空技术,谁在国际上有更大话语权。

  事实上,中方近年已不再隐藏自己开发太空的战略意图,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2017年接受官方电视媒体采访时称,「宇宙就是个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如果现在能去我们不去,後人要怪我们,别人去了,别人占下来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 

  在中美角力白热化的今天,这场中美太空争霸战未来发展走向,会否是新冷战的指标之一,值得持续观察。

  

  (2019.1.7猫眼社评)

Related posts